中新網昆明7月21日電 (記者 韓帥南)“基于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沼澤濕地面積減少和部分生物棲息地退化,但生態系統格局總體穩定。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快實施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修復工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楊永平21日如是說。
當日,科技部、中科院在云南昆明組織召開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學術交流會議(第三場)——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學術交流。6位專家學者圍繞青藏高原人群起源演化歷史、氣候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驅動二氧化碳排放的機制、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等主題展開交流研討。
楊永平在會議上表示,基于二次科考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氣候持續“暖濕化”加劇了凍土面積萎縮,沼澤濕地面積減少和部分生物棲息地退化。但生態系統格局總體穩定,生態系統質量總體提升,生態系統功能有所提升,碳庫潛力巨大。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孔慶鵬介紹了高原人群的定居模式和適應機制。他表示,通過從考古和遺傳學等視角去研究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歷史,揭示了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在19-16萬年前已在青藏高原活動;現代智人則至少在4-3萬年前踏足高原,并于3600年前在農業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實現了大規模永久定居;在人類定居高原的過程中,基因突變、基因表達、結構變異、生理鈍化調節等在高原生理適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圍繞“青藏高原是現代生物多樣性演化的重要樞紐”,介紹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強烈隆升深刻影響了高原和周緣的氣候環境與生態系統,對生物的演化產生了強力驅動。
清華大學教授楊云鋒圍繞“氣候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驅動二氧化碳排放的機制”,介紹了青藏高原等關鍵區域土壤呼吸的變化幅度及時間動態規律。楊云鋒稱,該研究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和了解未來氣候情景下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變化情況。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航認為,青藏高原保存了第三紀以來較為完整的植物進化各階段的植物區系成分,是研究全球植物多樣性演變及現代高山及溫帶植物區系形成的關鍵地區。他從多維度解析青藏高原山地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快速分化和適應性進化創新進制以及全球變化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為挖掘利用、保護青藏高原植物資源提供理論支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及其研究團隊,通過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科考,通過解碼蛙超科的生命演化歷程,為地質學提供了詳細的生物類群的交換、遷移擴散的證據。
據了解,第二次青藏科考實施以來,廣大科學家系統開展科學考察,注重綜合交叉研究,加強協同創新和國際科技合作,努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為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新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