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維
在沒見到生態環境部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二級巡視員劉相梅本人之前,就已經為她的許多工作照片所驚嘆。
在許多男性居多的事故處置現場,一眼望過去,作為現場唯一女性的她特別引人注目:
一大片厚厚的積雪中,穿著紫色羽絨服的她在一群綠色軍大衣中很扎眼,她極力站得挺拔,但仍不自覺地將胳膊微微蜷縮,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徹骨的寒冷……2018年1月,丹江流域淇河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劉相梅頂風冒雪堅守在處置一線長達22天。
半蹲在地上,手里舉著暗管探測儀,盡力在往前托送,這樣的姿勢看起來非常難受……2019年3月,江蘇響水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后,劉相梅赴現場指導支持地方開展環境應急處置工作。
緊緊貼著一面農村地區才能看見的有著“打水井”簡易廣告的墻,她小心翼翼地走在窄窄的稱不上“路”的過道,下面就是深深的河流……2019年6月,在黃河流域仕望河石腦油污染事件中,她深入現場查看攔控污染工程設施。
還有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淇河污染事件、義馬爆炸事故……諸多突發性的大事件現場,都有她戰斗的身影。
對重大和敏感突發環境事件進行現場處置調查,這是劉相梅堅守了20多年的崗位——環境應急和執法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
“近十年來,我見證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的深刻變化。天藍了、地綠了、水清了,老百姓更幸福了。”劉相梅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選擇環保作為終身事業
突擊暗訪被當地關起來
北京東城區東安門大街82號,這是劉相梅工作的地方。和每一張照片中所透露出來的“堅毅”相比,面前的劉相梅氣質更多偏向“溫婉”,她時常帶著微笑,說話不急不躁,熱情真誠。
2002年,劉相梅博士畢業后考入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工作。
從事環保事業的興趣,自劉相梅的研究生階段已然開始萌發。那是20世紀90年代,一系列大事在這一時期發生:1992年8月,我國政府提出了中國環境與發展應采取的十大對策,明確指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代中國及未來的必然選擇;1994年3月,我國政府批準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人口、環境與發展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1996年3月,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
環保事業發展,觸達多個方向: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業污染源達標和重點城市環境質量按功能區達標”工作;開展水污染防治;啟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保護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
但畢竟當時很多方面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社會上的環保意識與觀念還不夠強。劉相梅清晰地記得,當時老師布置了作業,用英語寫一篇“以后想做什么”的命題作文,劉相梅就將自己想當環保工作者的理想寫進了作文,結果引來同學們一片嘩然,“很多人都不知道環保工作者具體是干什么的”。
劉相梅曾在北京林業大學就讀,這讓她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態環境的有關內容,當時環評法正在醞釀出臺。從1998年頒布實施《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到1999年公布《建設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環境管理辦法》,再到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正式出臺,這一過程也讓劉相梅對環保的興趣日漸濃厚。
再加上彼時污染問題的確比較嚴重,“騎車走在路上,經常天都是灰蒙蒙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煤味”,劉相梅希望自己能為改變這一問題做些什么,在決定報考博士時她選擇了“生態”專業,并一路堅定地走了下去。
進入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后,劉相梅參與了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的組建,沒想到,這成為她迄今未曾離開過的地方。
最初的工作,艱苦中帶著一些冒險——時常大半夜出發,驅車幾千公里連夜趕赴突發環境事件現場,事先不打招呼直接到地方上暗訪,到黃河、淮河、松花江等大型流域執法檢查,自己悄悄去采水樣查驗是否污染物超標,還曾被當地發現關了起來……
“那時候,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嚴重,老百姓對污染的容忍度也很高。”劉相梅印象最深的是,取到的水樣“什么顏色都有,也很臭”,基本上就是“只要去查,就能查到,很容易發現問題”。
扎實推進綠色發展十年
環境治理成效前所未有
將時針撥至2012年,生態環保工作邁入了新時期。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環境保護工作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發展戰略,以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要求來看環境保護,就是將環境保護工作放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要求對環境保護工作重點突破,同時增加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十年,生態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環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長江干流全線連續兩年實現Ⅱ類及以上水體,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顯著上升。公眾參與范圍之廣前所未有,生態文明成為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全球生態貢獻之大前所未有,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至45%的目標,2021年又同比下降3.8%。與此同時,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在這了不起的偉大成就中,有劉相梅等環保人的堅守與奮戰。
2013年全國霧霾大面積、高頻率暴發,為了治理重污染天氣,自2013年起,國家政策頻出。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了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2015年,號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開始實施;同年8月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進一步全面規范了污染防治問題。
也是從2013年開始,劉相梅頻頻奔赴霧霾重災區。去距離北京較近的河北某市時,她前一天晚上到,凌晨5點就去查,“遠遠看去,焦化廠上空都是發紅的濃煙,能把那一片區域全部覆蓋起來”。
在立法和執法的雙重力量之外,劉相梅特別提到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下簡稱中央環保督察)的加持。2015年底,我國自河北省開始,相繼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開展了中央環保督察,這為生態環境污染治理下了一劑猛藥。
2019年,中央環保督察向縱深發展有了堅實的法治基礎,那就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該規定首次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對督察工作進行了規范。
劉相梅認為,我國對于霧霾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即便是過去最高發的冬天,如今也非常少見了。人們如今對于霧霾更加敏感,容忍度明顯下降。
這絕不是劉相梅身為環保人的“自我感覺良好”。參考消息引用彭博新聞社的報道稱,“中國在7年時間里減少的空氣污染,幾乎與美國在30年里減少的空氣污染相當。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幫助降低了全球平均霧霾水平。”
據報道,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20年,中國空氣中的有害顆粒物數量下降了40%。研究人員說:“中國在減少污染方面的成功有力地表明,如果其他國家實施強有力的污染治理政策,他們有機會大幅減少污染。”
參與處置調查重大事故
時常頂風冒雪爬山過河
劉相梅身上有一個亮眼的標簽——面向污染和艱險逆行出征的“巾幗英雄”。
她參加過數起大型執法行動,參與過十余起重大和敏感突發環境事件現場處置調查,承辦過數十起環境違法大案要案的查處。
“應急工作的特點,就是具有時空不確定性、行動緊迫性、條件有限性,與行政機關常規工作有很大不同。”劉相梅說。
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出發,對于劉相梅來說是家常便飯。2019年7月的一天,劉相梅正在河南省新鄉市執行大氣監督幫扶任務。正是中原大地最熱的時候,作為組長,她白天要頂著酷暑工作近12個小時。接近晚上8點才回到住處,但剛緩口氣的她,就接到了緊急電話——200公里外的三門峽一個廠子發生爆炸。
事件就是命令,現場就是戰場,容不得拖延。趕緊租了輛車連夜趕到現場,到達目的地時的場景劉相梅迄今還記得很清楚,“漆黑的夜晚中有閃爍著警燈的消防車,往來不斷的救援人員,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污水順著馬路滾滾流動,不知流向什么地方。當時,要火速查到這些污水去了哪里,環境中有沒有敏感目標。”
污染態勢研判評估刻不容緩,她立即會同地方人員,一邊聯系當地村干部帶隊排查,一邊了解核實現場救援情況,直至找到污染源頭并督促控制住污染。此時已是天光大亮,所有人的鞋和褲子滿是泥水,已經濕透。
干這一行就是這樣,連夜趕路、頂風冒雪、爬山過河,吃不成飯、睡不好覺,泥一身、水一身,既要冒著刺鼻氣味排查,也要克服疲憊會商,還要根據實情不斷調整處置方式方法。“現場就是我們的戰場,污染就是我們的敵人。只要有需要,就會到那里。”劉相梅說。
在劉相梅的經歷中,隨便一翻就能看到不尋常的故事。2018年1月,河南南陽淇河受到污染,當時正好下著大雪,她頂風冒雪堅守在處置一線22天。
2018年8月,淥江河鉈污染事件發生后,她冒著酷暑在現場堅守了21天。
2019年3月,江蘇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后,她動員全處全力以赴,臨時主持中心工作并赴現場完成部省工作交接。
2019年5月,陜西延安北洛河水污染事件和6月宜川縣石腦油污染事件發生后,她來不及帶行李就出發,堅守在現場直至污染徹底消除。
如今,在她的辦公室里,有一個供緊急出差的旅行包。她坦言,自己比較糾結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要出差,不知道要出多長時間的差,不知道去哪里,完全沒有計劃性。
“經常處于緊張的狀態中,睡眠怎么樣?”記者問。
“遇上事肯定是睡不好的,尤其是頭兩個晚上幾乎睡不著,一個緊急事件處理中,幾乎沒有完整的睡眠。要反復看監測數據,要應對未知情況的出現,要和當地政府部門溝通,讓他們予以理解和支持。”劉相梅說。
“這不太像女性干的活。”聽著劉相梅的故事,記者忍不住感嘆道。
“咱就是干這個工作的,我還覺得女性干這個工作有優勢呢。”劉相梅說,比如,女性更加細心,在事故現場更容易發現蛛絲馬跡;現場處置離不開和各種人打交道,上到省部級官員,下到當地村民百姓,女性特有的柔性交流會更容易被接受。
當然,建立共識還是要建立在“說的對”的基礎上。“不是因為你來自生態環境部,他們就要聽你的,而是因為你說的對,讓他們看到了事情確實如你所推斷的那樣,他們信任你了,才能和你形成合力,共同做事。”劉相梅說。
但她也承認,女性干這個工作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一次到松花江流域排查風險時,經過一座鐵道橋,“我們租的車,開車上去的時候,車輪打滑很厲害,死活上不去。不得已,我們都得下車,一起把車推上去。那個時候就只恨自己是個女的,力氣不夠用”。
以戰斗姿態守護好后方
100余天夜以繼日抗疫
熟悉她的人說,劉相梅不是在出差,就是在準備出差的路上,經常一走就是很長時間。漸漸長大的兒子已經知道,“媽媽去的是危險的地方”。
2021年4月18日,劉相梅剛從一起事件調查現場回來,第二天晚上11點多,就又接到單位電話,說北方一家電廠的灰場排水井出現故障,70多萬噸灰水溢流進入環境。劉相梅連夜收拾行李,驚動了睡夢中的兒子,“現場有危險,媽媽你要上去嗎”?“我只能告訴他,去現場就是要了解實際情況,才能準確研判,地方會給予保障的。”
她坦言,作為新時代女性,既有自己的事業,也擔負著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有時會有沖突和矛盾。“我記得孩子很小時,由于經常出差,想念媽媽的兒子給我出主意說,媽媽,如果領導安排你出差,你先偷偷溜走,等安排別人出差了再回去。10年前,接到老父親病重電話時,我在事故處置現場已經20多天。”
劉相梅在對家人心懷愧疚的同時,也慶幸有理解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愛人擔負起很多家庭瑣事。孩子小時,父母幫忙。有時突然出差孩子一人在家,兄嫂、鄰居會幫忙照看。同時,她自己也盡可能在工作之暇照顧生病的老人、給青春期的孩子做可口的飯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全國生態環境系統頃刻響應,吹響集結號。1月20日,生態環境部在國務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當日即成立了疫情應對領導小組,應急中心切實按照生態環境部疫情應對工作領導小組安排,牽頭生態環境部疫情應對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50萬人次投入到這場戰斗中,劉相梅是其中之一。春節將至,原本已經做好離京準備的劉相梅,在凌晨4點接到值班同事的電話——有急件需要處理后,放棄了休假,也放棄了原本回老家給母親過80大壽的計劃,第一時間趕回工作崗位。
由于生態環境部分兩地辦公,取件、辦件、送件,“我和同事一直忙到早晨8點,其間4次經過天安門”。隨后,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時間中,劉相梅憑借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快速組建起全國生態環境系統疫情防控聯絡機制。她這一忙,錯過了與家人的團圓飯,并就此連續忙碌了100多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醫療廢物、醫療污水能否得以安全收運處置?重點地區醫療廢物收運處置能力能否滿足要求?為此,她也擔負起每日統籌分析全國355個城市中最多時可達490余家醫療廢物處置單位的運行情況,以及全國定點醫療機構、集中隔離場所、接納醫療污水的城鎮污水處理廠醫療廢水處理情況等信息。
針對武漢市前期醫療廢物處置單位衛生防護物資嚴重不足的問題,劉相梅第一時間協調籌集、調運應急防護物資。
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當年1月27日,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緊急求助,表示醫療廢物收運處置人員需要的一次性防護服已經告急。劉相梅第一時間通過國家環境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庫查詢,不到24小時,500套防護服從江蘇省“飛奔”前往武漢。
“處理這樣的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有些手忙腳亂,但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我們以戰斗的姿態守護好后方的‘戰場’。”劉相梅說。
在這100余天夜以繼日的堅守中,劉相梅對全國70多個城市相繼出現醫療廢物處置設施超負荷的運行情況,一一對接,組織對39個城市逐個進行視頻會商,預警督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當年5月初,武漢市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提升了4倍多,全國則增加了近30%。
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當時劉相梅每日的工作強度之大:疫情期間,應急中心累計支撐生態環境部疫情應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43次,編輯日報102期,向有關部門報送信息150余期,起草新聞發布材料40余份,向各地下發督辦函、預警函等累計10余份,向有關部委發協助函4份。而這些文件的起草、編纂、報送等工作,劉相梅基本上都要參與。
“現在回看這些數字,我自己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當時就是覺得要扛起這份責任,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這可能就是做了10多年應急工作的職業本能吧。”劉相梅說。
書寫環保鐵軍無畏誓言
唯愿無險需守無急可應
因為工作出色,劉相梅獲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但她始終認為,這是大家的力量與貢獻。“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很多環保人自覺站在了戰斗前沿,‘急’國家之所‘急’,‘拼’人民健康之所‘拼’。”正是在全國生態環境部門50萬人次現場檢查、監測,堅決做到了“兩個100%”,即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和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的努力下,才守住了防止疫情感染的最后一道關口。
她在危難面前挺身而出,為守護江河安瀾逆行出征,也在崗位中知行合一擔當作為。她持續推動建立完善全國環境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工作成果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出。組織制定的《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等近十個文件、標準、指南,成為全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基礎。她帶隊開展重大突發環境事件調查,深入剖析基層環境應急能力短板,全面推進基層環境應急能力提升。她積極組織謀劃“十四五”環境應急工作思路,描繪環境應急現代化管理新篇章。
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眼看著,原來經常見的紅煙、青煙、黃煙很難見到了,原來五顏六色污水橫流的場景越來越少了;工作中,由強調污染的末端治理,到現在全面推進綠色生產、生活,環境保護向各領域、各環節深入延伸;一串串數字都在變化,污染物排放總量“一減再減”,環境質量“一提再提”,因違法排污導致的突發環境事件數量,每年從幾十起甚至上百起減少到現在的幾起。
去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參加完大會后,劉相梅心潮澎湃地寫下了“環保鐵軍戰甲鏗鏘,馬嘶劍寒無畏征程”的句子。她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就是環保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希望,終有一天,無險需守,無急可應。”這是采訪結束時,劉相梅給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寄語。她希望底線思維能夠普遍建立,環境風險可知可控,科學、精準、依法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得到長足進步,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守護好“中國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