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開封8月16日電(記者 袁秀月)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地處豫東平原,建縣歷史頗為悠久。1948年起,焦裕祿曾兩度在這里工作,前后達6年。
時間雖不長,但有人說,這6年是焦裕祿工作最危險、生活最艱苦、經歷最豐富的6年。
作為焦裕祿培養樹立的“巾幗勞模”,89歲的王小妹是這段經歷的見證者。
王小妹。袁秀月 攝1947年秋,華東分局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決定從解放區抽調一批政治思想作風好、有一定指揮能力和工作經驗的干部隨軍南下支援前線。時年25歲的焦裕祿被抽調參加渤海地區南下工作隊——淮海大隊。
1948年,淮海大隊到達尉氏縣。焦裕祿被分配到尉氏縣彭店區,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1949年,焦裕祿由淮海前線返回尉氏縣,任大營區副區長。
王小妹第一次見到焦裕祿,便是在這第二年。那是一個上午,16歲的王小妹正在村里的西南地鋤地,幾個干部模樣的人走到王小妹身邊。其中一個人問她:“小姑娘,你自己在這兒鋤地呢?”王小妹回答說是。那人又問:“除了鋤地,你還會干啥?”她說:“地里的活兒難不住我,我很小就跟著俺爺爺學會了。犁地耙地,我什么都會。”
這人便是焦裕祿。
焦裕祿雕像。袁秀月 攝王小妹說,小時候家里窮,她的姐姐和哥哥都因沒錢看病死了。從小,爺爺就把她當成男孩來用。16歲的她,已經是一名耕田能手。
“你這么小,就這么能干,真是了不起啊。”臨走前,焦裕祿摸摸王小妹的頭,對她說:“小妹同志,以后咱還有見面的機會。”
王小妹。袁秀月 攝那時候,雖然已經解放,但由于受封建意識的長期束縛,婦女自身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放。
為了調動廣大婦女投入生產的積極性,解放生產力,發動婦女走出家門,參加祖國的大建設。焦裕祿請示縣委,樹立王小妹這個勞動模范。
為此焦裕祿還編了一個順口溜——“王小妹,十七歲,犁地耙地她都會。大家都學王小妹,不畏艱苦不怕累,爭當青年先鋒隊。”
被評為勞模后,焦裕祿對王小妹說:“小妹同志,黨給你榮譽,你不要驕傲,要更加努力,回去以后把你那個鄉、村的婦女都動員起來,參加社會勞動,和男人一樣平等。”
后來,王小妹任尉氏縣大營區團委委員、張鄉民兵隊長,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女干部。
焦裕祿與王小妹合影。在大營的這段時間,焦裕祿干了幾件大事,王小妹總結,一是剿匪反霸,二是土地改革,三是辦學,四是栽樹防沙。
“當時的大營,是尉氏一個偏遠的貧困沙區,稱得上‘風起黃沙飛,地薄苗不長’。”尉氏焦裕祿事跡展覽館的講解員介紹,焦裕祿到大營后,深入調查造成風沙的原因,提出了在沙崗上栽樹治沙的辦法。這段經歷為他以后在蘭考治理風沙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93歲的尉氏縣退休干部、焦裕祿生前秘書侯文升向記者講述了焦裕祿“三擒兩縱土匪頭子黃老三”的故事。焦裕祿善于做群眾的思想發動和教育工作,他了解到大營村的李明、榔頭、梁賴貨等人受黃老三的迫害最大,對黃老三仇恨最深。
于是,焦裕祿天天去這些人家走訪,同他們談心,甚至和他們同吃同住,從而贏得了貧苦大眾的信任,將黃老三的土匪黑惡勢力分化瓦解,為土改工作掃除了障礙。
焦裕祿在尉氏工作場景。袁秀月 攝親民愛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焦裕祿精神的本質所在。在王小妹的記憶中,焦裕祿不止一次對群眾說過“我是你的兒子”。
“焦裕祿下村后,先找最窮的人,誰最窮找誰,不光問大人,還問小孩兒,小孩兒嘴里吐實話。那時候有個最窮的叫劉更生,他躲著不愿意見焦裕祿,找了他幾次才見到。焦裕祿問劉更生的娘有幾個兒子,老太太答就一個。然后焦裕祿說,以后你就有倆兒子了,我也是你的兒子。”王小妹說。
有次去趕集,焦裕祿給老太太買了兩個燒餅夾牛肉,老太太心疼道:“你有幾個錢啊,還給我買這個。”焦裕祿說:“我有一個錢,你是俺媽,我就得孝敬你。”
王小妹回憶,當時惡霸土匪經常宣傳工作隊“咋壞咋壞”,導致很多群眾都害怕,不敢接近工作隊。但在焦裕祿的努力發動下,群眾們逐漸轉變想法,有的還主動幫忙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
焦裕祿工作檔案。袁秀月 攝提起焦裕祿在尉氏的故事,王小妹情緒有些激動,她說每當想起這些,心里就不太好受。“焦裕祿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不能忘本,我要很好地宣傳焦裕祿精神,只要我有一口氣,我都要宣傳。”
如今,王小妹是焦裕祿干部學院的特聘兼職教授,經常為參觀學習尉氏焦裕祿事跡展覽館的訪客義務講解,成為很多人口中的“王奶奶”。
在她看來,每一代的年輕人都不一樣。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過去的苦他們不知道,現在的甜他們不知道咋來的。她認為,所有的青年要學會“找苦吃”,學習焦裕祿精神,因為“人得有理想,沒理想干不成事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