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新知新覺)
胡正榮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出要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強調(diào)“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對于我們維護文明多樣性、促進文明對話與合作、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增進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是著眼各國人民共同尊嚴與福祉、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重大倡議,凝聚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反映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為推動人類進步事業(yè)增添了新的精神動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一個重要目的是促進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為此,要加深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孕育的精神資源和價值追求的認知與了解,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對價值實現(xiàn)路徑的探索,努力推動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進步。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認同,堅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理念,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通過加強對外交流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與信任。
拓展內(nèi)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發(fā)展的活力和動力之源。”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滋養(yǎng)和引領。無論哪種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推動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美美與共、和合共生,需要不斷拓展文明交流互鑒的內(nèi)容。千百年來,中外物質(zhì)文明的傳播是不同國家和民族進行經(jīng)濟社會交往的重要形式。以古絲綢之路為例,古城、繪畫、服飾、家具等大量考古實物和文化遺存帶有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特征,見證著中國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貿(mào)易往來。也要看到,文明交流互鑒不僅包括文化遺產(chǎn)、文物瑰寶的展示、展覽,還包括文化交流機制的建立、文化交流機構的構建、文化交流活動品牌的打造等內(nèi)容。面向未來,我們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擴容增質(zhì),加大交流對話力度,不斷推動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進步。
創(chuàng)新形式。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數(shù)字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對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形式、手段和路徑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數(shù)字傳播技術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數(shù)據(jù)儲備、智能的實時分析和便捷的對話空間,能夠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便捷的技術條件。近年來,我國同各國一道,通過數(shù)字傳播技術在文化、藝術、教育、體育等領域搭建了眾多平臺,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例如,采用“科技+藝術”的呈現(xiàn)方式,讓更多中外文明成果登上熒屏、走向世界;通過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還原我國古代書法珍藏,講述中國古人獨特的文化追求;通過“3D可翻閱”模式把中外美術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文明交流互鑒的諸多新形式,不斷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廣泛激發(fā)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面向未來,要充分發(fā)揮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主體的交往能動性,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平臺所賦予的各種傳播能力,挖掘多種文化構成要素,廣泛使用多種移動終端,不斷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