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9月9日電 (吳蘭 王兵)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9日在安徽合肥啟動。該科學試驗將由中國氣象局組織實施,旨在著眼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揭示淮河流域能量與碳水循環特征,掌握能量與碳水循環對干旱、洪澇以及極端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機制等。
淮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礦產基地和制造業基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由于地處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淮河流域是中國七大流域中旱澇災害最頻繁的流域,更是典型天氣氣候敏感區和氣候脆弱區。
據了解,1996年至2001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趙柏林主持,中日聯合在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淮河流域開展了第一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淮河流域能量與水循環試驗(簡稱為第一次淮河試驗)。
第一次淮河試驗是全球能量與水分循環試驗計劃在亞洲季風區開展的氣象、水文觀測試驗,試驗及后續研究取得大量成果,進一步了解東亞季風區(主要是梅雨區)中尺度降水系統的能量與水循環過程及其與陸面過程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區域氣候水文模式,提高了延伸期天氣、氣候預報時效以及降水的預報精度。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加劇,淮河流域的能量與水以及碳循環正在發生重大改變,而且第一次淮河試驗距今已20年,淮河流域能量平衡、水分循環和碳收支出現了新的規律特征,這就需要第二次淮河流域試驗,認識新的氣候、環境與水文變化規律。
據介紹,第二次淮河試驗計劃用8年至10年的時間,開展陸氣相互作用綜合野外觀測試驗等四大試驗,以及淮河流域能量和碳水循環的規律特征及其對天氣氣候與旱澇等災害的影響等5個方面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