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邏輯
劉玄啟,百色干部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準地出臺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并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也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將伴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持續推進。
變革與開放:中國的歷史常態
打開中國歷史畫卷,變革與開放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燦爛文明的底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
變革與開放在中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痹谥袊鴰浊甑臍v史進程中,變革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相變法圖強,商鞅變法為秦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明代的張居正變法等,都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生動的變革實踐。在推進變法的同時,中華民族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如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加強了中華民族與世界民族的交往,形成了世界文明海陸交融的生動局面。
變革與開放是中華民族應對近代以來民族危機的實踐與探索。近代時期,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面前,中華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面對民族生存的危機,一代代仁人志士不斷推動變革。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地主階級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展了戊戌變法;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展了辛亥革命,并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這無疑顯示了中國人民在面對危機的緊要關頭,堅持變革與開放以求圖強的精神。
變革與開放使中國實現了從苦難到輝煌的轉折。中國的無產階級秉承變革與開放的精神,從俄國十月革命的炮火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中國革命從學習蘇聯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轉變為“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并成功探索出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中國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從苦難到輝煌的轉折,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改革開放: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使中國追趕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把握住歷史發展的大勢,抓住歷史變革的時機,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到各方面體制、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次第展開,開創了歷史的新局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改革開放實踐探索中創立的鄧小平理論,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際風云變幻、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我國成功穩住了改革和發展的大局,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們黨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我們深化改革開放,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至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深化改革: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根本途徑
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砥礪奮進、行穩致遠的歷史經驗和實踐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并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著力增強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系統集成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而且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了更加清晰的頂層設計,使全面深化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攏,讓各項改革相得益彰、發生化學反應。
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始終堅持改革的科學方法、始終堅守改革的人民立場,推出了1600多項改革方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注重解決體制性的深層次障礙,有效解決了一批結構性矛盾,很多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局面,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進一步增強,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笆奈濉睍r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深刻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聯系,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