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深刻領會和全面掌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對于我們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這方面道理也要講夠。”我國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開放從對內到對外,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進程波瀾壯闊。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革命,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我國成功實現“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新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使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沒有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就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黨在進行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社會革命中,持續深入進行自我革命,黨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是建黨百年中的光輝一頁,取得歷史性成就,將載入史冊。
第二,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正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中國走上現代化建設的快車道,使中華民族越來越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使中國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中國找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抓住了機遇,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我們國家和民族大踏步趕了上來。”“我們不僅要趕上時代,而且要勇于引領時代潮流、走在時代前列。”“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唯有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才能引領時代潮流,走在時代前列,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第三,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必須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三個不能變”,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貫思想和核心內容,是關乎改革性質、方向、道路的重大原則。必須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重大原則和基本要求,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敢于涉深水區、啃硬骨頭。全面深化改革,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進一步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將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將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愿景轉化為具體行動,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的活力和動力;要讓改革發展的最終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各項政策舉措有利于黨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將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方向發展。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優化要素配置,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強化市場,注意把握放松管制,改善供給,深化產權、土地、金融、財稅、醫療、住房、收入分配等重點或關鍵領域改革。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向改革要動力、以開放促發展,不斷以改革開放加速度開創發展新局面。
作者:鐘堅,深圳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二級教授,經濟學、政治學博士生導師,理論經濟學博士后合作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