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平平安安 祖國蒸蒸日上
■ 何靜嫻 北京 某國企員工
人生短短幾十載。每個10年都好似一個關鍵點,提醒著我們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要問過去10年里,我家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那當然是“平安”。說起來很普通的兩個字,卻非常珍貴。
我的父母都快退休了,但對待工作還像剛參加工作時那樣一絲不茍、充滿干勁兒。我的姥爺退休前是中學物理教師,上歲數后落了一身病,每月看病得花好幾萬,是一筆巨額開銷。可是姥爺告訴我,醫保能報銷95%藥費,自己每月只用花1000多元,他對此很是滿足。學校和社區也沒有忘記他,每年都安排免費體檢,逢年過節還會來家慰問……84歲的姥爺說:“年紀越大,活得越來越起勁兒了。”
我姥姥退休后也不閑著。她是樓長,以前主要負責收衛生費、值班。那時我年紀小,總管這叫“多管閑事”,長大后才漸漸明白“睦鄰”的重要意義。疫情期間,姥姥幫忙建立防疫群,樓里住戶與社區間的聯系更暢通了。今年5月,她還帶我一起加入了檢測核酸志愿者服務隊伍。因為姥姥,我家今年被社區評為“左家莊街道平安家庭”。
過去10年對我來說更是精彩:大學畢業——出國讀研——進入社會,這是值得珍藏一生的一段記憶。本科畢業后,我去了倫敦留學。身在異國他鄉的一年半,我絲毫沒有孤獨感,英國的唐人街、中餐館很多,還有越來越多學說中文的外國友人,都令我感到親切,讓我在海外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學成歸國后,我在一家科技單位上班,日常工作中更是感受到祖國科技力量的蓬勃發展。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如果不是有一個日漸強大的祖國,我又怎會有一個平安的家?我們又怎會度過如此精彩的10年?
希望我自己能更勇敢地朝著奮斗目標努力,希望我的小家在未來10年繼續平平安安,希望我們的祖國和諧富強、蒸蒸日上!
本報記者 王晶玥采訪整理
農民增收致富 鄉村成綠色家園
■ 成貴子 甘肅漳縣 黑虎林場退休干部
1980年,我高中畢業后到黑虎林場工作,擔任負責育苗和樹苗管護的技術員,2018年到齡退休。這38年里,我扛著鎬頭鐵鍬,和同事們一起種下了10多萬畝樹,硬是把原來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片片林海。
退休之后,家里孩子都希望把我接到城里養老。但當回望林場里那些樹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已經把根扎在這了,我離不開這里。
我的老家在漳縣東泉鄉能岸村。東泉地處漳縣東南部,全鄉有20多萬畝林地、8萬多畝草地,是漳縣森林覆蓋面積最大的一個鄉鎮,家家戶戶門前都綠樹成蔭、郁郁蔥蔥。可是東泉平均海拔有2400多米,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山地坡度陡,根本種不了糧食,鄉親們收入很低。
2018年的6月,我牽頭成立起了隴盛園林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村里流轉了1600多畝地,種植云杉和元寶楓。到現在,苗木遠銷北京、內蒙古、陜西等地,已經有130戶村民入了股。
我們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始發展林下經濟。這幾年,我們在林下套種的人參、芍藥等中藥材長勢都很不錯。現在,合作社一年銷售苗木、養殖收入達300多萬元。
我們還建起了扶貧車間,“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讓當地年老體弱不能外出務工的老人、婦女在家門口就業。現在,每年來打工的本地群眾有400多人。
合作社成立4年來,一共給入股村民分紅90多萬元,土地流轉分紅40多萬元,發放勞務工資250多萬元。每當發工資時看到鄉親們的笑臉,我就打心底里高興,這就是我退休之后最大的收獲。
下一步,我打算帶領合作社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打造田園生態綜合體,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增收,把東泉鄉變成真正的綠色天堂!
本報記者 付 文采訪整理
職場獨當一面 小家終得團圓
■ 羅 玲 廣東廣州 中海地產廣州公司營銷策劃經理
這10年里的大半時間,我都在“漂”著——“漂”在地產行業,跟著項目走過三省五市,從一個初出校門的懵懂少年,成為獨當一面、應對自如的職業女性;“漂”在人生海海,從不知家落何處,到結婚生娃、買房定居,成為早出晚歸、養老撫幼的家庭中堅。
10年來,在人生角色的不停轉換中,我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在不斷奮斗中收獲幸福和從容。
今年,我作為員工代表被選入中海地產校園招聘宣講案例。宣講片中,我寄語學弟學妹們,要相信付出總有回饋;宣傳片外,回憶這些年追著項目跑,每每晨曦去戴月歸的經歷,我感慨萬千。漫步城市街頭,看到自己參與推進的項目讓城市更新更出彩,我就覺得自己融入到了這個城市的變遷史中,作為建設者非常有成就感。
2017年,我結了婚,隨即兩人開始異地生活,每個月才能見一面。一個在汕頭,一個在廣州,在電話中互相鼓勁:“趁著年輕多努力,生活會越來越好。”靠著努力,隨后的幾年里,我們在廣州買了房、生了女兒,去年我的工作也調動到了廣州,小家庭終得團圓。
這10年,最讓我記掛的是父親的病。他一直在和頑癥作斗爭,挺過兇險的手術,經歷兩次復發,現在病情穩定。在我初為人母手忙腳亂的時候,父母從重慶老家趕來幫忙。父親的病雖未痊愈,但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時時感染著我。我為工作奮斗,他與病魔斗爭,我們都是奮斗者。
這兩年安定下來,我家的生活也進入了平和充實的“新常態”。10多年來,我一直在“一對一”幫扶一名四川涼山的彝族孩子,他今年讀高二了。今后,我需要繼續努力奮斗,把自己小家庭的愛延伸到更遠處。
本報記者 程遠州采訪整理
我負責“育苗” 他負責“加油”
■ 劉 月 新疆克拉瑪依 第七中學教師
教室里,氣氛熱烈。學生們圍著我,歡快地討論著剛剛課堂上留下的問題。
2017年,我從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回到新疆,成為克拉瑪依市第七中學的一名歷史老師。回首這些年,我最大的體會便是:幸福感越來越強。
幸福感,源自成長和進步。我還記得自己初次登臺講課時,特別緊張,說話還會帶著一絲顫音。而5年后的今天,我已經成長為一名學科骨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了不少。站在講臺上的我,變得更從容。這一切,得益于學校對青年教師的關愛,得益于克拉瑪依完善的教學培訓體系。
當然,更讓我有幸福感的是,學生們的進步。剛剛過去的教師節,是一個充滿驚喜與溫暖的日子。一放學,我就在校門口見到了十幾個來看望我的畢業生。我笑著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高中生活,腦子里全是幾年前我見到的那些小小稚嫩的臉龐。后來,他們當中的一個女生,給我發來微信:“感謝您在初三最緊張的關頭沒有放棄我,我才有了進步。”
幸福感,也源自美滿的家庭。剛到克拉瑪依時,我還是單身一人。克拉瑪依不是我的故鄉,但漸漸地我喜歡上了這座城市。郁郁蔥蔥的樹木,干凈漂亮的街道……處處充滿生機與活力。2018年,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愛人,2020年,我們組成了一個小家庭,并決定在這里扎根。他是中國石油克拉瑪依石化分公司的煉油工人。朋友們曾開玩笑說,我們兩個就是“油苗”組合,我負責“育苗”,他負責給這座城市“加油”。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收獲著,也貢獻著。
未來,我會一直保持學習,努力鉆研,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個學生,成為更多學生的“引路人”。
本報記者 阿爾達克采訪整理
村民們認可 家人們理解
■ 于晨光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駐河北唐縣馬莊村第一書記
2018年來河北保定市唐縣馬莊駐村前,親戚朋友勸我再考慮考慮,不能照顧家,工作還辛苦。但母親很支持,說到基層鍛煉是好事,并教導我要將心比心。于是,我帶著組織的信任和母親的囑托,來到馬莊村。
記得進村第一天,眼前是泥濘土路、隨處的垃圾、刺鼻的羊糞味,還有村民冷漠的眼神和懷疑的神情。那晚,我失眠了,心里反復盤算著干什么、怎么干?
馬莊村是一個1192戶、3434人的大村,可只有一盞路燈,還是村民自費安的,許多人天一黑就不出門。于是,我從安路燈入手,帶領工作隊員做規劃、籌資金、買設備、搞建設,僅用半個月,大街小巷數百盞路燈亮了。
隨后,我們走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情,平整硬化巷道、改造荒坡垃圾場、修繕老舊房屋、建設扶貧工廠、組織專業培訓、廣開就業渠道、助銷農特產品……圍繞鄉親們一個個“急難愁盼”,工作隊一件件地推、一項項解決,想方設法帶著大家致富。
漸漸地,村民對我們的態度變了。見到我們,開始主動打招呼,有事沒事愿意找我們說說話。
在馬莊,村民們的認可是我最大的收獲。以前,村里出去的人多,現在回來的人多;以前垃圾多,現在景致多,村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可幾年來,我也失去了很多。最忙的時候,一天就吃一頓飯,一星期不洗臉,不是懶,是顧不上。每逢春節或中秋,我都在村里,有時跟家人打個視頻電話也會被這樣那樣的事情打斷。妻子叨叨我總不在身邊,孩子常抱怨我關心她少。一次她說,“爸,你老了,跟我媽站一塊兒像父女。”后來單位舉行報告會,邀請妻子和女兒參加,聽完我的講述,她們被深深感動了,埋怨變成了理解。
駐村任期即將結束時,村民們知道后聯名請求讓我留下。看著他們期盼的眼神和不舍的神情,我沒有走,決定不辜負組織和群眾信任,繼續這份未完的事業。
前些天,我和隊員們通宵達旦,制定了馬莊未來5年發展規劃。除了要發展羊肉深加工做強食品加工業,還準備將村里的家庭手工業改造升級;同時還想復原村里的3口古井,治理好村里污水排放問題……總之,要干的工作還有很多。
本報記者 張騰揚采訪整理
返鄉就業 山鄉巨變
■ 金先英 浙江樂清 大荊鎮下山頭村村民
我的家鄉下山頭村是個藏在深山中的小村莊。以前我們這里流傳著一句話叫“金山頭、銀山頭,嫁女不嫁下山頭”,說的就是村里的“窮”。
村子雖然背靠雁蕩山,卻“靠山吃不到山”,是個沒有資源、沒有產業、沒有發展環境的“三無”村。不少青壯年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或經商,我也一樣,自打高中起,便離開了窮困落后的家鄉外出求學打工。
2015年,我得知村里在搞石斛特色產業,便選擇回鄉就業,成了當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第一批員工。
這幾年,我親眼見證了家鄉的蛻變——破舊矮小的房屋變成了整齊漂亮的排屋,泥濘不堪的土路修整成寬闊平整的大道,荒蕪冷清的空地建起了產業園,像民宿旅游這樣的新鮮事物也在村里不斷發展,吸引了大量客人。
作為村民,我們更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就拿看病來說,以前我們去市區醫院開車起碼一小時,更別說行動不便的老人。如今,村衛生室有了遠程診療點,通過網絡就能請到市區專家看病,不用掛號、排隊就能遠程享受到市區醫療水平,方便極了。不僅如此,在推動村莊發展、村民共富的過程中,我們村還創新推出了“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惠民”模式:村民土地流轉有租金,項目盈利有分紅,在家門口工作還有薪金,這樣的“三金”收益,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有近5萬元,大家的生活更有盼頭了。
這幾年,我和愛人裝修了新房、補辦了婚禮、買了新車,生活過得一年比一年精彩有味。
如今,像我這樣返鄉就業的村民越來越多了,公司300多名員工里有半數以上都是本村人,大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今年,我們村作為全省首批未來鄉村建設試點,正在打造多個數字生活新場景。我作為村里的黨員志愿者,在業余時間參與環境整治、垃圾分類宣傳等志愿活動,讓鄉親們都能在家門口收獲滿滿幸福感。我期待著家鄉會有更加美好的蛻變。
本報記者 竇瀚洋采訪整理
王晶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