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善用社會大課堂。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的迭代,是辦好思政課的理念再更新、視野再開闊和格局再拓展。很顯然,從理論塑人到實踐育人,“大思政課”必會深刻融入大時代。
一字之別,思路洞開。從小課堂走向大講堂,從小科目走向大實踐,從小疊加走向大融合——“大思政課”之大,在站位、在內涵、在系統。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大思政課”是開門辦課的,因此,才需要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我們常說,“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講道理的思政課,要說清楚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更需要與生命、與生活融合創新,真正成為有血有肉、有模有樣的高水平“金課”。
“大思政課”要在時代課堂受追捧,就必須善用“時代語言”、體認“時代青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是人心的工作,最忌諱“簡單疊加”或“表面文章”。與現實結合的兩個前提,從唯物辯證法而言:一是要研究顯示情況,二是要解決現實問題。新時代的中國青年關心的、關注的,思考的、探索的,就應該是“大思政課”研究的、備課的,互動的、總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飛速迭代的網言網語也好、“互聯網原住民”的ID也罷,都需要“大思政課”靈活機動去匹配、去適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思政課”必當借鑒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論,帶著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不久前,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在這些基地中,有會同科技部聯合設立科學精神專題實踐教學基地,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設立工業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會同生態環境部聯合設立美麗中國專題實踐教學基地等。思政課的“觸角”更寬廣了,思政課的“根系”更下沉了,學思踐悟這四個字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整體規劃、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目標才能全鏈條地完整達成。
立德樹人,思政為先。大是相對于小而言的,但是“大思政課”之大,絕不是規模與成本,也不是數量與形式,而是指向澎湃的時代、鮮活的實踐、生動的現實。“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站在什么高度,就會做出什么選擇;心懷“國之大者”,必能有所擔當。“大思政課”一經投入火熱的時代實踐,必會整合“大”的資源、匯聚“大”的合力,最終對于中國青年形成“大”的影響、帶來“大”的改變。
讓“大思政課”在時代課堂有聲有色——這種沉浸式體驗的思政課,自然不用擔心“抬頭率”和“點頭率”,更能彰顯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善用大思政課的“第二課堂”,新時代思政教育才會活起來、火起來。(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