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文,黄网av在线,国产精品第2页,国产成人精品国内自产拍免费看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鹽堿地里造出新糧倉

2023-05-22 06:22:01

來源:人民日報

5月15日拍攝的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

  本報記者 邵玉姿攝

  用好鹽堿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5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適宜種植糧食的是5億畝。如何做好鹽堿地的大文章,造出新糧倉?近日,記者走進滄州,到科研院所、旱堿地麥田里一探究竟。

  ——編 者

  一場雨過后,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仙莊片區的麥田更綠了。

  “灌漿期下雨,今年指定豐收。”田壟邊,53歲的后仙莊村村民楊東進輕輕捧起一束麥穗,滿心歡喜。

  黃驊市,地處渤海之濱,全域耕地以中度鹽堿地為主。“鹽堿地上種糧難”,曾是制約當地糧食生產的一大難題。

  如何破解?選育良種、改善土壤、優化技術……從顆粒無收到豐產增收,幾十年來,黃驊市不斷推進旱堿麥種植。憑借科研人員和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被稱為“農業荒漠”的鹽堿地逐步變成“大糧倉”。今年,黃驊市旱堿麥種植面積達60多萬畝,較2013年增加了近10萬畝。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楊東進對這句話印象深刻。5月11日上午,正在地里勞作的他見到了來此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走進田間,俯身捧起一束麥穗,細細詢問他種了幾畝地、畝產多少、小麥長勢如何。楊東進的回答得到總書記的肯定:“祝你今年豐收!”

  選育良種——

  持續培育耐鹽堿、抗旱、高產的小麥新品種,畝產由50公斤提至220多公斤

  位于滄州市的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主要承擔鹽堿地改良利用、耐鹽堿小麥品種選育等研究工作。走進試驗站的院子,一片片麥田映入眼簾。麥田前方,數十個池子很是惹眼,長滿了高矮不一的小麥。“這些耐鹽鑒定池里長著的,都是正在選育試驗的旱堿麥新品種,有近40類。”站在正中間的池子旁,試驗站副站長郭凱說。

  與普通小麥的生長環境不同,黃驊市的旱堿麥種在鹽漬化土地中,長期處于重度堿化環境下;同時,當地地下水位低、礦化度高,不宜灌溉,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特殊的耕作環境,要求小麥耐鹽堿、更抗旱,這困擾當地農民多年。

  2013年,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啟動。對于鹽堿地種植,選育適宜的小麥品種成為一項重要工作。試驗站打造了50多個1米深的小麥耐鹽鑒定池,鹽堿度設置從1‰到5‰。“通過在不同鹽堿度的土壤里進行種植,試驗站篩選出一批耐鹽堿、高產量的旱堿麥品種。目前,試驗站選育的小偃系列品種已在位于黃驊的河北省旱堿麥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大面積種植,之后將逐步推廣。”郭凱介紹,試驗站建立了完善的耐鹽小麥鑒選體系,為旱堿麥品種培育和推廣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以種適地,才能打好豐產基礎。近年來,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與滄州市農林科學院、中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進旱堿麥的育種工作,持續推動品種的改良與更新。

  種子越來越好,產量越來越高。“去年咱家旱堿麥平均畝產達到220多公斤,這在以前可不敢想。”務農幾十年的楊東進見證了旱堿麥品種不斷優化的過程。

  當地最早種植原始品種“小紅芒”,畝產僅有50公斤;后來種上冀麥32品種,產量達到了150公斤。可是黃驊臨海,總有大風天氣,冀麥32品種株高超過1米,大風吹過,麥子倒伏,會嚴重影響收成。歷經多次選種與改良,目前,黃驊市主要培育推廣了捷麥19、滄麥6002、滄麥6003等高產量、耐鹽堿、抗旱抗寒性強的小麥品種。

  在農技員的推廣下,楊東進的地里種的是捷麥19品種。“這麥子,株高七八十厘米,風吹不易倒,產量還高了不少。”楊東進邊比劃邊說:“總書記祝我今年豐收!咱更得加油干,多打糧、打好糧!”

  這些年,捷麥19還被推廣至天津濱海新區、山東濱州等濱海潮土區域種植。“研發推廣更優質的旱堿麥品種,是我們促進糧食增產的根本途徑。”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局長聶晶說:“未來,我們將繼續與科研院所積極對接合作,不斷夯實良種選育,研發培育出更多高產、耐鹽堿、抗旱的小麥新品種,為農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改善土壤——

  補充養分,激發“活力”,后仙莊村鹽堿地利用率較10年前提升30%以上

  記者站在仙莊片區中心的田埂上向遠處眺望,不經意間瞥見一處麥田呈“斑狀”分布——密密麻麻的麥子間突然出現一塊光禿禿的“大窟窿”。

  “那塊土板了,出不來苗。”楊東進聽農技員解釋過,由于鹽堿地塊土壤有機質較少,同一地塊不同土壤成分、返鹽現象也不盡相同,使得旱堿地麥田出苗后時常出現局部小麥缺苗斷壟現象。

  擱以往,在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一塊密、一塊禿”是常有的事。如今,偌大的片區,斑塊分布只有零星幾處。“這些年,咱們改善土壤的措施多、力度大,土質變好了,很多原先不出苗的地塊也能長出新苗。”楊東進說。

  改善土壤,談何容易。

  黃驊市周邊地下水位較低,到了春季,地下咸水向上蒸發,容易導致土壤返鹽。起初,人們采取的是挖溝排鹽、修臺田降鹽等傳統辦法,降低耕層土壤鹽堿度。可試遍老辦法,產量還是上不來。“根本原因在于地力不夠,得想法子增加土地有機質。”楊東進說。

  先改良土壤。10年前,在農技員指導下,村民們開始嘗試秸稈還田,把收獲后的玉米及小麥秸稈粉碎后深翻入土,補充養分,激發土壤活力。

  再施有機肥。依托鄉鎮農技站,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在全市設置多個土壤監測點,每年定期對不同區域土壤地力進行觀察檢測,指導農戶因地制宜、科學施肥。

  “對一些鹽堿度較高、難以播種旱堿麥的耕地,我們通過先種苜蓿,調節鹽堿度,提高肥力。等到土壤逐步改善后,再推廣種植旱堿麥。”聶晶說,2023年,全市苜蓿種植面積有10萬余畝。

  多管齊下,成效初顯。“今年我一共種了20多畝旱堿麥,10年來多了近10畝。”楊東進家有32畝耕地,以前土地鹽堿度高、肥力差,到了秋收玉米后,一半以上的田地都閑置了。“不是不想種,是種了不出苗,白搭種子錢。”如今,土壤越來越肥,旱堿麥也越種越多。

  后仙莊村,越來越多的農戶也開始在“閑置”耕地上種起旱堿麥,變“一年一季”為“一年兩季”。今年,全村4300多畝耕地中有3800余畝都種著旱堿麥,鹽堿地利用率較10年前提升了30%以上。黃驊市的旱堿麥種植面積達到60多萬畝,較2013年增加了近10萬畝。

  “改善土壤是提高鹽堿耕地質量、提升鹽堿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徑。”聶晶說:“我們將加強土壤改良技術的突破,加大對農戶的推廣和指導力度,積極鼓勵農戶通過創新辦法增強地力,持續擴大旱堿麥種植面積,不斷推進鹽堿地的綜合利用。”

  優化種植——

  推廣微溝播種技術,利于土壤保水,保證小麥出苗,麥田種植密度平均增加一倍

  小滿時節,豐收在望。仙莊片區種植的旱堿麥已進入灌漿期,麥粒漸滿,長勢喜人。

  傍晚,楊東進到自家麥田去看一看。記者隨他走到田間,蹲下來仔細觀察,只見地里布滿一行行深近6厘米、寬10厘米的小溝,麥子在溝里盎然生長。

  小溝咋來的?又作什么用?為啥溝底種小麥?看出記者的困惑,楊東進道出背后的奧秘。

  “這是我們用的微溝播種技術。”楊東進說:“相比于傳統的‘平播’方式,更利于土壤保水,便于小麥出苗……”

  適應新的種植方式,只需對農機進行小小的技術改動。在小麥播種機上,加裝開溝器,就能在麥田里開出一條條微溝,溝底兩側各種一行小麥,再進行覆土壓實,增加種植密度。“機械化就是好。”楊東進算過,每畝旱堿地,麥田種植密度平均增加整整一倍,播種時間縮短至十幾分鐘。

  好處還不止于此。為了保證旱堿麥正常生長,最佳的播種時間在秋天雨季剛結束、土壤墑情最好的9月底,相比普通小麥,提前了半月有余。但黃驊當地不具備灌溉條件,相應的小麥生長季,降雨也有限。

  所謂“麥要澆苗,菜要澆花”,怎么能留住天上水、調動土壤水,滿足小麥用水需求?這也是當地科技人員和農戶結合鹽堿區具體實際,研究推廣微溝播種技術的原因之一。

  “相比‘平播’,‘溝播’的微溝處土壤鹽分較低,溝底兩側種小麥則可以躲鹽避害,同時,微溝還能積蓄降水。”郭凱說:“另外,播種時的溝內覆土壓實,加強了土壤毛細管的連接,更易于調動深層土壤水,便于小麥吸取水和養分,起到提墑保墑的作用,保證了正常出苗和生長。”

  這些年,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與中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黃驊市各鄉鎮農技站開展技術交流等活動,共同完成了不少旱堿麥種植技術的改進和推廣。

  “我們重點推廣土壤深耕深松、播種施肥一體化等種植技術,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引導農戶科學種糧。”聶晶介紹,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牽頭成立旱堿麥研究推廣中心,制定了《黃驊旱堿麥生產技術規程》,目前已通過相關審定,成為河北省級地方標準。

  “以前種麥,一年到頭自家都不夠吃。現在種麥,一年下來除了夠自家吃,還能再收入6000多元。”楊東進告訴記者。

  旱堿麥,種與用都是大文章。籽粒飽滿、光澤透明的麥粒,富含鈣、鉀、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普遍高于國標;出粉率約76%,濕面筋含量超35%,面粉不粘手、韌性強,面食麥香濃郁、軟綿筋道、口感舒適……

  目前,黃驊市旱堿麥總產約13.26萬噸,有較大型面粉加工企業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萬噸,已經形成訂單農業、收儲中轉、面粉加工、食品生產等功能集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小麥產業,解決了糧食加工問題,也帶動農民增收。聶晶說:“我們將繼續在選育良種、改良土壤、優化技術上下功夫,不斷擴大旱堿麥種植規模,延長旱堿麥產業鏈,打造特色品牌。”

  本報記者 邵玉姿(來源:人民日報)

  • 相關閱讀
  • 朝著共同發展繁榮的方向繼續前進(國際論壇)

    5月18日至19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見證了中亞國家同中國友好交往的悠久歷史。如今,這座千年古城又見證了雙方開啟合作新篇章。 過去30多年來,中...

    時間:05-22
  • “哈中經貿合作潛力巨大”

    陜西的茯茶、富平柿餅、藍田玉、兵馬俑文創等產品集體亮相;哈薩克斯坦的面條、果汁、葡萄酒、蜂蜜等產品琳瑯滿目。近日,慶祝“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暨中哈商品展在陜西西安舉辦。展會期間舉...

    時間:05-22
  • 堅持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和音)

    中國和中亞國家以守望相助為出發點,在涉及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等核心問題上堅定給予彼此明確、有力支持;以共同發展為落腳點,攜手打造深度互補、高度互贏的合作模式;以普遍安全為著力點,...

    時間:05-22
  • 在更高水平、更高標準、更高質量上開展合作

    維夏之月,百卉俱開。在習近平主席親自主持下,中國—中亞峰會在陜西西安成功舉行。峰會期間,中國同中亞五國達成了包括《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等在內的7份雙...

    時間:05-22
  • 學好用好權威教材  凝心鑄魂匯聚力量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在全國出版發行,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這部選讀,收入了習近平總...

    時間:05-22
  • 綜合施策治理耕地鹽堿化(延伸閱讀)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治耕地土壤鹽堿化綜合措施不斷優化,為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2年,我國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并同步謀劃推進鹽堿地普查...

    時間:05-22
  • 鹽堿地里造出新糧倉(一線調研)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5月15日拍攝的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

    時間:05-22
  • 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

    本報北京5月21日電 (記者李紅梅)5月20日開始,南方開啟新一輪降雨過程。21日白天,陜西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安徽南部、湖南北部、江西中部、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部...

    時間:05-22
  • 2023—2024年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啟動

    本報北京5月21日電 (記者寇江澤)為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嚴厲打擊黃河流域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生態環境部于...

    時間:05-22
  • 新修訂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印發

    本報北京5月21日電 (記者寇江澤)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新修訂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在處罰種類、時限、權限、程序、執法方式等方面作出調整,確保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嚴格規范依法開展執...

    時間:05-22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满洲里市| 梓潼县| 静宁县| 洪雅县| 孙吴县| 集贤县| 威信县| 夏邑县| 临湘市| 牙克石市| 邛崃市| 绩溪县| 绿春县| 博兴县| 招远市| 新丰县| 镇原县| 旅游| 连江县| 钦州市| 德州市| 揭西县| 辰溪县| 临桂县| 霍林郭勒市| 临桂县| 石台县| 阿瓦提县| 蓬安县| 辽中县| 余庆县| 蒙城县| 怀化市| 龙胜| 柏乡县| 四子王旗| 洪江市| 迭部县| 牟定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