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與“醫”
醫療資源引入雄安 檢驗結果三地互認
加強醫療衛生聯動協作。引導在京醫院開辦分院、合作辦醫、??茀f作以及異地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等,推動在京醫療資源向京外、京郊疏解,同步緩解北京大醫院服務壓力。建立健全區域內雙向轉診和檢查結果互認制度,推進執業醫師多點執業和醫療人才流動。建立區域互聯互通的醫療衛生信息平臺。
引導中心城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區等重點地區轉移疏解,做好對廊坊北三縣支持合作,開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京津冀地區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衛健委獲悉,近年來,首都衛生健康系統立足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全力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和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京津冀公共衛生領域全面合作蹄疾步穩,未來,本市將繼續支持醫療公共服務資源向北三縣延伸布局,并探索建立京津冀一體化院前醫療急救體系。
本市已疏解核心區三級醫院床位2200余張
通過牢牢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一城市規劃建設的“牛鼻子”,統籌引導中心城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區等重點地區轉移疏解,有力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本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空間布局正持續優化。2018年10月,天壇醫院完成整體遷建,疏解核心區床位950張;2018年底,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開診并持續發揮功能作用;2021年,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二期建成運行,崇文門院區完成壓縮800張床位的目標;2021年,積水潭新街口院區新北樓拆除,助力“銀錠觀山”景觀視廊恢復,新龍澤院區同步開診運行,回天地區醫療服務能力水平進一步提升。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計疏解核心區三級醫院床位2200余張。
北青報記者從市衛健委了解到,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本市醫療衛生系統將持續提升服務首都發展能力,繼續堅定不移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持續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推進優質資源向近郊區和生態涵養區遷移。目前,市疾控中心新址已經啟動主體工程施工,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以及口腔醫院遷建工程、積水潭回龍觀二期擴建等項目進展順利。清華長庚醫院二期、首兒所通州院區、衛生職業學院新院區正在加快建設中。
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更大力度推進醫療資源合理布局,繼續推進市屬醫療資源疏解,加快口腔醫院遷建及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等項目建設,加快宣武醫院房山院區、兒童醫院亦莊院區、安定醫院大興院區、北京中醫醫院新院區前期手續辦理,繼續開展核心區市屬醫療資源疏解效果監測評價。同時,加強市級統籌力度,更大力度推動央屬醫院疏解布局。
雄安第一所三級綜合醫院 預計今年9月開診
隨著京津冀協同步伐的加速,京津冀醫療衛生支持合作項目也在不斷深入推進。近年來,本市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部署,有序推動京津冀重點醫療衛生項目合作,推進首都都市圈建設。
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透露,首先是做好對廊坊北三縣支持合作,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持續推動中日友好醫院、安貞醫院、友誼醫院等央屬、市屬醫院對口支持北三縣醫療機構,重點支持消化內科、呼吸與重癥醫學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內科等科室,填補當地醫療資源短板。支持幫助河北燕達醫院,并建立遠程放射影像診斷及遠程病理診斷平臺,便利更多當地和周邊患者就近就醫。
其次是全力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為北京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的“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之一,備受矚目的雄安宣武醫院項目計劃于今年9月開診。雄安宣武醫院是“三校一院”項目中規模體量最大的,北京投資部分12.2萬平方米,雄安新區投資部分15.8萬平方米,醫療功能分區復雜、內部結構科學合理,高標準設計建設的雄安宣武醫院令人期待。作為雄安新區新建的第一所大型三級綜合醫院,雄安宣武醫院將成為新區級醫療中心之一,肩負新區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等多重使命,投入使用后可為新區及周邊居民提供高水準、全方位的優質醫療服務。
同時,本市還組織宣武醫院、北京婦產醫院、北京中醫醫院等支援機構重點支持新區容城縣對口醫療機構,提升當地診療技術水平。其中,宣武醫院幫助容城縣建立了雄安三縣唯一的卒中治療中心,覆蓋人口一百余萬人。在北京婦產醫院幫扶下,容城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和新生兒科成為雄安新區重點??疲t院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
京張、京承、京唐、京保等重點地區支持合作也在持續進行。其中,北京市11家醫院與張家口市9家醫院對接合作,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計指導合作醫院新設科室29個,培養學科帶頭人57名,申報國家、省、市科研立項95項,開展新技術54項。如天壇醫院幫扶張家口第一醫院籌建了張家口地區第一家眩暈臨床診療中心;積水潭醫院協助張家口市第二醫院承擔多項大型國內、國際重大體育賽事的保障任務,建成奧運保障團隊,圓滿完成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應急保障任務。此外,北京兒童醫院托管保定市兒童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干細胞移植科在保定市兒童醫院正式揭牌,有力提升了當地兒科醫療服務能力水平。“京廊”“京衡”中醫藥協同發展工程持續實施,共建設重點???5個、醫聯體20個、名中醫室站28個。
三地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總數已達485家
京津冀三地之間的醫療衛生政策協同也在持續推進。據市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京津冀地區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總數達到485家,其中北京262家、天津67家、河北156家,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項目43項,覆蓋了符合要求的二三級醫療機構、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及民營醫療機構。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的醫療機構達到239家,其中北京59家、天津50家、河北130家,共享醫學影像檢查資料21項,有力提升三地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京津冀公共衛生領域全面合作正有序推進,三地衛生健康部門簽署了20余項合作框架協議,持續推進疾病防控、衛生應急、婦幼健康、老年健康、精神衛生、綜合監督、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協同合作,通過業務交流、舉辦培訓、組織演練、搭建共享平臺等多種形式,帶動提升河北等地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促進京津冀三地衛生健康事業可持續協同發展。
下一步,市衛健委將組織開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醫療衛生合作成效評估,推動落實京冀張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繼續支持醫療公共服務資源向北三縣延伸布局,探索建立京津冀一體化院前醫療急救體系。通過深化京津冀醫療衛生項目合作,全方位提升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水平,推動新時代首都衛生健康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案例
建設醫聯體提升區域醫療水平 依托優勢學科服務京津冀一體化
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門急診總量達334萬人次
作為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舉措之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從2018年12月開診至今已4年有余。該院區的開設,顯著提升了城市副中心的醫療服務水平,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服務副中心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開放床位787張,門急診總量達334萬人次,出院6.4萬人次,完成手術2.7萬人次,其中不少患者來自北三縣及通州周邊地區。目前,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中,開診后將進一步提升區域醫療服務環境,為周邊老百姓帶去更多優質醫療服務。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始建于1952年,原名為北京蘇聯紅十字醫院,是新中國成立后由黨和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大型綜合性醫院。經過7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北京友誼醫院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保健為一體,是首都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為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的整體部署,2018年12月,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開診。新院區不僅極大緩解西城院區的就診壓力,也解決了城市副中心的老百姓看病就醫難題,更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通過遠程醫療、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等方式,服務周邊省市的老百姓。
據了解,依托醫院綜合優勢和專業特色,友誼醫院通州院區自開診時起就實現同質化的管理和醫療服務。友誼醫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兩個院區統一領導、學科統一管理,實行同質化醫療服務。在醫療服務方面,兩院區門診預約掛號協同、就診數據協同;住院實現電子病歷模板協同和住院證協同;檢查化驗實現檢驗結果、影像讀片共享。在人力資源方面,醫務人員以1年至2年為周期定期輪轉,為兩院區提供同質化醫療服務。
如今,友誼醫院通州院區的診療服務持續有序開展。截至目前,通州院區開放床位787張,門急診總量334萬人次,出院6.4萬人次,完成手術2.7萬人次,其中不少患者來自北三縣及通州周邊地區。
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尤紅表示,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的開診,實現了優勢醫療功能疏解,減輕了核心區醫療壓力,提升了副中心醫療服務能力,提高了副中心城市醫療承載力,有效發揮了疏解作用,極大提升了副中心及周邊群眾的就醫獲得感。
落戶通州后,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充分發揮區域醫療中心輻射作用,與當地深度融合,推進分級診療格局逐步形成,持續推動醫聯體建設,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下沉當地。2019年10月29日,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片區醫聯體成立,包含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永順、宋莊、徐辛莊、潞城、甘棠、次渠、中倉)及一家優質社會辦醫機構(慈航門診部)。隨著合作的進一步深入,醫院又先后與通州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通州區新華醫院等區屬二級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并與通州區婦幼保健院、通州區第二醫院建立了婦幼及康復專科醫聯體,構建起了以友誼醫院通州院區為核心,一、二、三級醫療機構共同組成的區域醫療服務體系。
在通州區政府、通州區衛生健康委的支持下,北京友誼醫院進一步推動與通州區徐辛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立的首個緊密型醫聯體。2021年5月,北京友誼醫院選派一名醫療骨干擔任主管醫療業務的副主任(副院長)及病房組長,選派一名護理骨干擔任護士長,配合徐辛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統籌規劃管理基本醫療工作,進一步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為轄區內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醫聯體內,通過完善制度建設,保持雙向轉診渠道暢通,轉診綠色通道機制已經建立起來。通州院區充分發揮醫聯體內不同成員單位優勢,積極引導群眾形成“有序就醫、逐級轉診”的就醫方式,按照“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為患者提供優質、有效、可及的醫療服務。目前已向114基層預約轉診平臺投放號源30%。積極推進預約轉診,全部門診預約號源在常規放號時間兩周前向醫聯體單位開放預約掛號,并確定專人負責雙向轉診工作,持續優化轉診服務,提高門診患者中基層醫療機構上轉患者的占比。2022年度基層醫療機構上轉病人例數較上年度增長34.1%。在下轉方面,將有康復需求的患者及時轉至成員單位繼續診治。為了做好醫聯體門診轉診工作,友誼醫院制定了為患者提供多種轉診途徑,方便患者轉診,2022年下轉407人次,較2021年增長4.4%。
此外,打造專業知識及業務培訓平臺、開展業務指導與技術合作、專家下沉幫扶、建立友誼醫院“全科醫學科第二病區”、開展醫聯體之間部分化驗及影像學檢查互認、推出社區義診活動等工作的開展,使醫聯體成員單位之間聯系更緊密,更帶動了區域醫療水平整體邁步提升。
(北京青年報 本版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攝影攝像/本報記者 郭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