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好新時代古籍工作,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古籍蘊含古文奧義,加之排版、文字、語法不同于今天的白話文,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存在一定的閱讀門檻和理解難度。因此,推進古籍活化,成為新時代古籍工作的重中之重。《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明確,要完善古籍工作體系、提升古籍工作質量。古籍活化讓古籍走出學術“象牙塔”,走入千家萬戶,實現古籍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目標。
推動古籍活化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力量不可或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許多圖書館、博物館、出版社和古籍存藏機構等依托館藏資源,通過建設數字化平臺、舉辦展覽、開展競賽、開設課程講座等多種方式活化古籍資源。不久前,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聯合發布了第八次古籍數字資源。古籍數字資源的在線發布與共建共享,讓廣大專業研究者與歷史文化愛好者可以足不出戶閱覽古籍資料,推動古籍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與傳播。
在新媒體主導的“圖像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正經歷一場視覺轉向。《典籍里的中國》《古書復活記》《穿越時空的古籍》等文化類節目的創作與播出,體現了用影像激活文化典籍、以當代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有益探索。這些蘊藏在中華古籍中豐富而深邃的思想,以影像創作的方式提煉、呈現出來,對人們增進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
類型多樣、形式活潑的古籍活化方式,讓古老的文字文本呈現出新穎且充滿趣味的面貌。國家圖書館推出“妙手匠心——修復互動體驗套裝”系列文創,讓大眾在修復體驗中學習除塵、補缺、溜口、折頁等古籍修復步驟,引發對古籍修復事業的關注。
此外,還有一些傳統文化愛好者以古籍記載為依據,復原傳統服飾、再現古書中的餐飲、利用古籍中的字體打造藝術字。古籍中精深微妙的思想,只有人們親身閱讀、走入古籍,方能領略其中的奧妙和真意。因此,多樣化的古籍創新表達方式是“引”,更重要的還是由此引發大眾廣泛的閱讀興趣,引導人們真正投入古籍文本的閱讀活動中。
卷帙浩繁的中華文化典籍,猶如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百川匯聚、奔涌不息。進一步推動古籍的活化利用工作,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0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