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結滿穗,新糧喜入倉。眼下,陜西省秋糧收獲已由南向北陸續展開,一臺臺大型收割機在田地里來回穿梭,收割、脫粒、除雜一氣呵成,一幅壯麗的“金色畫卷”鋪滿三秦大地。
從“豐收在望”到“顆粒歸倉”
陜西省細化實化政策舉措,提前做好倉容、資金準備,及時做好秋糧收購工作。優化為農為企服務,用心用情優化收購服務,積極推廣預約收購、上門收購,切實發揮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作用。
陜西省準確定位地方儲備功能,持續筑牢本區域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儲備實力不斷增強。2022年,完成新增4億斤地方儲備糧任務;成品糧油儲備5億斤,口糧比例達93%,保障能力位居全國前列。糧食應急供應覆蓋全域城鎮,6家企業被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確定為國家級糧食應急保障企業。持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程,陸續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為農戶年均節約糧食1萬噸左右。
糧食安全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陜西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通過保產量、強加工、穩市場,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著力推動產購儲加銷一體規劃、一體建設,實現供求動態平衡。同時,持續組織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工作;修訂部門權責清單30余條;開展糧食流通等監管專項行動,從監管考核、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升流通治理能力。
安全戰略有支撐,安全能力有體系
陜西從深化黨政同責落實、創建投入增長機制、健全監測預警體系、實施人才興糧戰略四方面完善保障糧食安全戰略支撐,將糧食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不斷提升陜西省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為穩定我國經濟社會大局筑牢堅實根基。
持續推進節糧常態化,把出臺硬性指引、完善獎懲機制、培育節糧風尚三個環節抓好。陜西接續實施新一輪優質糧食工程,落實方案規劃、項目任務和資金支持,落實“六大提升行動”,打造糧食供給陜西升級版。推動糧食消費升級轉型,開發特色化多樣化引領性消費,支持城市中央廚房建設發展,發掘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的特色食品,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融合,弘揚民族民俗食品文化,以消費升級轉型帶動供給高質量發展。
積極促進貿易融合化,推動糧食貿易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縱深融合。陜西與20余個省份建立省際間產銷協作關系,與70余個地級市建立產銷協作關系。與哈薩克斯坦開展糧食合作,為糧食貿易和糧食安全試水探路。培育大型跨國糧食企業,加強跨國糧食領域合作,開拓國外糧食生產基地及貿易實體,參與國際糧食安全治理,促進形成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糧食安全新局面。
推動“三鏈”協同發展,構建陜西好糧油品牌
近年來,陜西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為契機,形成以“陜西好糧油”為總品牌,“延安小米”“安康富硒糧油”“關中優質小麥”“榆林蕎麥”“漢中洋縣黑米”“商洛玉米”為子品牌的品牌矩陣和產業鏈條,遴選出78個“陜西好糧油”產品名錄。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產品特質深入人心,讓好糧食成為“致富糧”,提升了廣大農戶的獲得感。
在今年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上,陜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現場成交各類成品糧油及相關產品1.95萬噸、成交金額6365.48萬元,組織原糧交易37.24萬噸、交易金額12.31億元。在9月的“陜西好糧油”北京推介會上,多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讓更多優質的“陜西好糧油”產品供應首都市場,走上百姓餐桌。
“陜西好糧油”是陜西推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三鏈”協同發展的成果。近年來,陜西省積極構建品牌宣傳、質量標準、產品遴選、產業聯盟、銷售網絡一體化的品牌建設體系,“陜西好糧油1+N”品牌戰略成效顯現,已成為撬動陜西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杠桿,正在發揮更多加乘效應、溢出效應,將為“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優質“陜西糧”。
數據來源:陜西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7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