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重慶持續升溫,海拔較低的渝西地區水稻迎來插秧季節。近兩年,重慶各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提質改造,糧食春耕機械化率不斷提高,施肥無人機、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等智能化設備加大投入,智慧農業讓春耕跑出了加速度。一起去現場看看。
總臺記者 牟亮:重慶市永川區板橋鎮已經到了插秧的時節。這幾天,因為氣溫持續回升,整個渝西地區海拔較低的、地勢平坦的地區最先開始插秧。
經過持續改造,板橋鎮的高標準農田非常適合機械化耕作。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在田間穿梭,只需要一名擺秧盤的工作人員,將育好的秧苗一盤盤放入插秧機,隨著機器緩緩前行,秧苗就自動一行行整齊地插入稻田里。幾個來回,一塊稻田就能插滿秧苗。
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借助北斗導航定位,可以進行智能路徑規劃,實現行駛速度自動控制、自動轉向、掉頭等功能。
秧苗的插線非常筆直,株距間的精度誤差可以控制在2.5厘米以內。據農技人員介紹,像這樣一臺無人插秧機每天能插秧50至60畝,是人工插秧效率的五六十倍。此外,這套無人駕駛自動導航系統還可以適配于各種插秧機,并且僅需要一名擺秧盤人員,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費用比人工插秧節約一半以上。
不光是插秧,在施肥管護上,當地也依托專門的農機服務隊,實現了無人機噴施。大型精量無人施肥機按照遙控參數預設航線,盤旋在田間低空施肥。所經之處,復合農肥便被均勻地施灑在田里。不到半小時,數十畝稻田便施灑完畢。和傳統人工施肥相比,不但效率大大提高,還實現了精準均勻施肥,有效提升了春耕生產效率。
在插秧前的育秧環節,永川區部分鄉鎮也實現了智慧化育秧。在智能育秧工廠里,整個育秧的過程完全在一條自動化流水線上,5分鐘就能完成上百個育秧盤,然后經過叉車運送至智能溫控催芽室,等待種子破土而出。據農技人員介紹,以前20個工人,一天8小時只能完成2000盤育秧盤,現在流水線作業,5個人一天可以達到1萬盤以上。并且在近5000平方米的智能育秧工廠,一次性可育秧50000多盤,滿足3000多畝稻田的秧苗需求。
重慶是一個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城市,但這里的稻田卻是平整大塊的。所以渝西地區被稱為“重慶的糧倉”,而永川又被譽為“渝西的糧倉”。從2023年以來,板橋鎮當地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改造,面積達到1.5萬余畝。
一年之計在于春,重慶很多像板橋鎮這樣的鄉鎮,都正在抓住春耕有利時節,為今年的糧食穩產增產打下基礎。據了解,今年整個永川區將種植糧食作物100萬畝以上,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率將達到70%以上。
高標準農田改造建設,智能化農業機械運用,再加上專業農技人員在耕作、管理和技術上的支持,真正實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浙江桐鄉:未來農場 科技感十足
正值春耕農忙時節,位于浙江桐鄉的種苗未來農場里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但忙碌的不是人,而是一排排自動化智能設備。
總臺記者 信任:浙江桐鄉的數字種苗未來農場有很多充滿未來感的高科技。首先是智能精量播種機,人工把空的苗盤放進機器里,它會自動覆土,通過傳送帶往前送。
它的厲害之處在一個黑盒子里,盒子里面有番茄的種子,有藍色的,有綠色的。在種子上方,有一排小吸頭,每次每個吸頭會自動吸起來一粒種子,放進下面的苗盤里。
如果吸頭一次多吸了兩三粒,或者沒有吸上種子怎么辦呢?這個時候,時刻盯著它們的“監工”就要發揮作用了。而“監工”就是旁邊的黑色攝像頭,它通過圖像算法全程檢測,如果遇到種子多吸或少吸的情況,還會進行補種,最終確保一個方格里只種一粒種子,做到精量播種。過去人工播種效率很低,一天差不多播200盤,機器一天可以播5000盤。通過精量播種,能避免15%以上的種子浪費。
再來看智能嫁接機器人。還是以番茄苗來舉例,高一點的番茄苗根系發達,抗病能力強,但是產量一般。而旁邊這些番茄苗產量高、口感還好。想要把它們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就需要嫁接。
智能嫁接機器人的效率是人工的3倍,而且作業是非常標準化的,同時避免了手頻繁接觸番茄苗帶來的病害,存活率也更高。
另外,未來農場里所有的苗床都是可移動的,通過指令,它們能自動排隊去澆水。在冬天或陰天的時候,還有自動補光燈和自動伸展的保溫層來控溫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