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發生在約2.01億年前的三疊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之一。這一事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影響證據較為充分,但由于化石記錄稀缺,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仍不清晰。三疊紀大滅絕后陸地生態如何在早侏羅世復蘇是地質古生物學研究中關注的熱點之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聯合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相關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重慶早侏羅世(距今約1.99億—1.93億年)湖泊沉積地層中一個保存完好的化石組合,命名為“渝州生物群”,揭示出三疊紀大滅絕之后中國發現的首個復雜湖泊生態系統。
“渝州生物群”生態復原圖。徐光輝/供圖這項重要古生物群化石發現及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線發表,為早侏羅世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帶來新見解,并加深科學家們對水生生物在三疊紀大滅絕之后如何適應的理解。
論文通訊作者徐光輝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介紹說,“渝州生物群”化石于2021年初由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任廷聰帶隊在重慶北部的野外工作中發現,包含從小型貝類到較大捕食者等大量、多樣的物種,具體包括輻鰭魚、肺魚、鯊魚、蛇頸龍類、雙殼類、螺類、各種植物和糞化石(消化物殘余化石)。其中,幾千塊輻鰭魚標本,長度從0.13米到近0.7米不等,還發現了侏羅紀時期完整的肺魚標本。
“渝州生物群”中的鱗齒魚類化石。徐光輝/供圖此外,“渝州生物群”中發現的淡水蛇頸龍類化石為這一動物類群提供了更多信息;化石糞便提供的證據表明,蛇頸龍類是這一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主要捕食包括肺魚等各種魚類。值得注意的是,“渝州生物群”中的蛇頸龍類以及弓鮫類鯊魚(一類已滅絕的古代鯊魚)和唯一現存肺魚目角齒魚等多種魚類,都是首次出現在中國三疊紀末滅絕事件后的地質記錄中。
“渝州生物群”中的真骨魚類化石。徐光輝/供圖徐光輝表示,這些化石研究發現表明,“渝州生物群”代表了中國在三疊紀末大滅絕后已知最古老、最復雜的湖泊生態系統。目前,“渝州生物群”尚未得到充分探索,許多收集的標本尚未進行詳細研究,未來對這些化石的持續研究,或能揭示更多關于早侏羅世陸地淡水生態系統恢復的信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