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北京通州,便不得不提到“通州三寶”——小樓燒鯰魚、大順齋糖火燒和萬通醬園的醬豆腐。這些有名的清真菜肴從民國起便名噪一時,并流傳著“富北關(北關指通州北城門外的區域)”的名號。
在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教授張青仁看來,通州地區的經濟發展與運河漕運的修建息息相關,這其中就包含著一段回族、漢族民眾之間延續千百年的情誼。
彼時,各地物資轉運均需經由通州運河段,漕糧的驗收、運輸、交倉等各環節加大對人力的需求。漢族與回族民眾的分工合作逐漸形成,“回族人善于經商,他們從事經紀行,負責檢驗運送漕糧的數量和質量。此外當地還有很多回族人賣牛羊肉,這些行當和其他民族民眾從事的賣鹽、賣姜以及茶館、小吃鋪等一起,推動北關地區的發展。所以‘富北關’其實是由各族民眾共同參與創造的。”張青仁說道。
這條河不僅承載著岸上人的生計,還流淌進他們的生活。倘若是不熟悉通州的訪客,初次聽到“十八條半截胡同”這個名字大概率會感到茫然,旅游攻略帖下還會有網友好奇地發問:“干嗎不干脆叫‘九條胡同’?”這其中就隱藏了一段各族民眾文化互鑒的故事。
原先在通州的漢族、回族民眾聚居區共有十條胡同,其中有兩條最早便是不通南端的“半截胡同”。在胡同形成之初,為了方便回族民眾去清真寺參加禮拜,當地居民便又開辟了一條貫通東西的街道,將剩余的八條胡同分為兩半,再加上最初的兩條“半截胡同”,“十八條半截胡同”由此得名。
“多民族的雜居帶來了文化的交融。”張青仁說道。此前,北京地區的漢族民眾素有“行香走會”(指香會朝山進香)的習俗,并會表演踩高蹺等雜技。“各族民眾住在同一社區會受彼此影響,清代的時候,回民金四抱就舉辦了一個清真花會。如今,通州的清真寺之間也形成了相互走會的傳統。”張青仁解釋道。
直到如今,運河已停運百年之久,但各族民眾互嵌的生活還在繼續。在走訪當地村莊時,張青仁聽到不少動人的故事,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90歲的漢族老人。老人說道,小時候受災時他學著說“主麻乜貼”(即表示“施舍”的回族語言),得到了回族人的救助。事后回憶起來,老人不免慨嘆:“那時候是熟人社會,其實人家知道我不是(回族),但并不會因為民族不同就不幫助你。”
如今,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當課題組問到“民族關系怎么樣?”的時候,當地村民感到困惑不解。因為對他們而言,這里只有每晚在廣場上談笑風生的鄰居和隨時叫到家里吃飯的友人。
張青仁得出結論,由于回族、漢族民眾長期在此共同居住,因此在他們的觀念里,彼此只是習慣不同,卻并非“民族差異”。
運河在千百年間幾經變化,生活在這里的人卻依然不變,后輩們知道回族、漢族之間是“在運河漕運的時候就結下來的關系”,共同的生活讓彼此的聯結更加緊密。“此前是基于生產分工形成的區域共同體,在之后的長期生活中,回族與漢族民眾之間已經自然而然地形成更為強烈的文化認同和對國家的認同。”張青仁說道。(完)(《中國新聞》報 作者 宋珂欣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