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2月31日電(董易鑫)“唰!”竹林間,一抹倩影持長劍飛出,不僅吸引游客驚呼,更在網絡上獲得數十萬次觀看——這位“女俠”是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百丈漈鎮石莊村的“一肩挑”村書記劉小紅,她正在為村里拍攝宣傳大片。
“這事可不是一拍腦袋說干就干的。我經過了系統化培訓,下一步的推廣怎么走,心里都有數?!苯衲?3歲的劉小紅說,她是浙江鄉村文化產業運營人才培育計劃的學員,近日還獲評優秀鄉村文化主播。
身著特色服飾的“一肩挑”村書記劉小紅(左)。董易鑫 攝2024年6月,浙江鄉村文化產業運營人才培育計劃啟動實施,全年三期培訓課程共有1000多名學員參與,遍布浙江11個地市。培訓內容從線上理論基礎,到線下技能教學,再到入村項目實踐,手機、網絡成了“新農具”,一大批本土化鄉村文化產業運營人才從田間地頭“冒尖”。
來自浙江紹興市新昌縣的“95后”姑娘石慧是浙江鄉村文化產業運營人才培育計劃首期學員。此前,她在日本攻讀完碩士學位回到家鄉,辦起了鄉村文化產業服務公司。
“留學期間,我發現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值很高,就想讓家鄉的農產品也賣出好價錢?!彼f,參加培訓后,她在短視頻與直播方面找到了新思路。直播間里,她化身“阿禾”,和團隊小伙伴一起從歷史人文講到自然風光,從推薦休閑娛樂到各色美食,為家鄉引來長效流量。
數據顯示,浙江鄉村文化產業運營人才培育計劃開展以來,學員們已駐村直播20余場,覆蓋浙江全省11個地市,總場觀100萬人次,同步發起的短視頻主題活動共有638位學員參與。
在浙江,鄉村運營成果遍地開花。不久前,一場由麻袋、報紙、金屬等材料加上顏料繪成的現代藝術綜合材料畫展在寧波市寧??h的鄉村展出,“反差感”吸引了周邊超5000名游客到訪;衢州東坪村的村民則將柿子干裝進統一標識禮盒,快遞給馬來西亞的客人,該村還開發出柿子酥、柿子醋、柿子酒等多款產品……
從深耕鄉村事業多年的“老師傅”到剛畢業就進村的“新面孔”,從開展鄉村美育到鄉味遠銷海外,如今的浙江正發揮著“人”的關鍵作用,推動鄉村文化產業飛速發展。
航拍浙江一處美麗鄉村。董易鑫 攝浙江是“千萬工程”(即“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發源地。過去20多年,浙江逐漸探索出一條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科學路徑。今年,浙江官方提出推動新時代“千萬工程”再出發再深化再提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其中,農房改造是該省此次提出的和美鄉村三大行動之一。
“如果村子住都沒人住、沒法住,顯然很難發展。鄉村文化產業運營人才可從‘盤活當地文化古建筑資源,推動發展其文化價值’等方面,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闭憬」沤ㄖO計研究院院長盧遠征說,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陳劍平則以“三老經濟”形容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就是把老祖宗的經濟、老天爺的經濟變成老百姓的經濟。老天爺就是自然稟賦,老祖宗就是文化遺產、文化節點,要把這兩個東西梳理起來變成當地老百姓發家致富的路徑?!彼f,實現上述路徑,需要海量人才。因此,培育各式各樣專業團隊,包括文化產業的團隊,正是鄉村振興基礎性的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