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9日電 據自然資源部微信公眾號消息,一季度,沿海地方和涉海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資源保供水平持續增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海洋對外貿易總體平穩。初步核算,一季度海洋生產總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5.7%,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0.3個百分點。
海洋產業發展穩中向好,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海洋傳統產業運行穩中有進。一季度,全國新承接海船訂單量、海船完工量、手持海船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處于合理區間波動,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其中手持海船訂單量同比保持較快增長。骨干船企生產狀態保持良好,接單強度和造船生產仍處于較高水平,海洋船舶工業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船企新型綠色船舶生產成效顯著,17.5萬方大型LNG船、10800車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18500噸新能源(單一燃料LNG)江海直達散貨船等一批新型綠色船舶開工建造。海洋旅游市場快速發展,沿海各地區文旅市場迎來“開門紅”,文化引領、科技賦能催生旅游新場景新方式不斷涌現,助力海洋旅游市場供需兩旺,一季度海洋旅游業實現增加值3842億元,同比增長7.5%。政策引導郵輪旅游發展,國家層面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不斷豐富郵輪航線和旅游產品,推進游艇登記注冊和報備便利化”。廣東提出大力發展跨海島旅游,推動郵輪、游艇等高端旅游項目發展。
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多維向好。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向好。一季度,我國新承接海工訂單金額、交付訂單金額、手持訂單金額同比分別增長57.1%、114.3%、24.2%。海洋油氣、海上風電等領域新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取得新進展。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2000米級超深水采油樹完成總裝,我國自主研發的代表全球最新一代的風電安裝船“志高號”和“志遠號”完工交付,覆蓋傳統油氣開采與海上風電運維雙重需求的OCV海工作業船1號船正式在武漢開工,為我國深遠海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強大助力。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不斷取得新突破。海洋藥物研發取得積極進展,免疫抗腫瘤海洋一類新藥BG136已啟動臨床二期試驗;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華大集團等聯合構建了迄今最完整的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數據集,并鑒定出7564個物種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組,其中89.4%為尚未報道的新物種;我國重要藥源經濟魚類三斑海馬的參考染色體圖譜成功組裝。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持續推進,基于海藻基的全生物海帶自化干地膜成功研發,3D打印細胞培育魚肉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資源要素保供水平持續增強,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海洋能源保障能力穩步提升。一季度,我國海洋油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南海海域發現億噸級惠州19-6油田,北部灣海域潿洲10-5油氣田獲得高產油氣流。隨著億噸級油田渤中26-6油田、流花16-2油田群、曹妃甸6-4油田、文昌19-1油田、東方29-1氣田等油氣開發項目相繼投產,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7%、13.8%。海洋清潔能源供給基礎不斷夯實。一季度,海上風電發電量、新增并網容量同比分別增長1.4%、41.6%;廣西等海上風電項目投產。
海洋食物、水資源供給基礎進一步夯實。“藍色糧倉”建設持續推進,一季度,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5%,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5.7%,海水養殖穩產保供作用持續顯現。海洋漁業向深遠海有序拓展,深遠海養殖工船“湛江灣1號”在江蘇南通下水,風漁融合深遠海網箱養殖平臺“伏羲一號”完成中國船級社入級檢驗;自主研發的萬噸級南極磷蝦船“福遠漁9199”號從福建啟航前往南極開展作業。南極秦嶺站海水淡化項目取得積極進展,海水加熱、海水預處理以及產水凈化系統等整體工程完成超80%,進一步保障生活和科研用水。
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數智技術賦能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海洋領域數字技術研發和應用成果不斷涌現,經濟新動能快速形成。在技術研發方面,海洋大語言模型“瀚海智語”等正式發布,為海洋產業數字化轉型奠定重要基礎。在技術應用方面,“東海深藍智慧中樞”平臺、威海金陵管加工MES(生產執行)系統、舟山中遠海運重工一套小組立機器人生產線等正式投入使用,助力海洋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綠色低碳技術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船舶技術研發持續推進,WinGD 10X92DF-M-1.0甲醇發動機、CPGC-MAN L21/31DF-M甲醇雙燃料發動機等綠色船用發動機研制取得新進展,世界最大功率甲醇雙燃料船用主機、首型高替代率甲醇燃料船用中速機正式交付,進一步推動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碳捕捉和回收技術應用取得積極進展,文昌9-7鉆井平臺首次應用“火炬氣回收+等離子點火”的火炬氣回收利用方案,實現火炬氣“零排放”;世界上第一艘安裝碳捕集和封存設備的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建造完畢,標志著我國在海上碳捕集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海洋外貿總體平穩,港口和航線建設不斷完善
海洋對外貿易開局平穩。面對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挑戰,海洋對外貿易頂住壓力展現韌性,一季度海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0.1%,海運貿易總體保持穩定發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涉海產品出口增勢較好,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連續4年保持增長勢頭,一季度繼續增長10.8%,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同比增長43.2%,顯示出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下,我國涉海產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外貿韌性。
港口智慧化、綠色化建設成效顯著。我國已建成自動化碼頭50余座,已建和在建規模均保持全球領先,港口作業效能不斷提升。青島港智慧化通用散雜貨碼頭操作系統全面上線,寧波舟山港、天津港等均實現DeepSeek本地化部署,浙江海港首個綠色能源智控中心交工驗收,上海洋山港首次開展國產綠色甲醇接卸與加注,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建設步伐持續加快。
海運外貿航線網絡不斷拓展。“黃石—廈門—非洲”海鐵聯運線路開通,“煙臺—古巴”件雜貨國際航線開通,泉州港開通首條直航東帝汶航線、首條巴西散貨航線,滄州黃驊港開通首條至沙特阿拉伯散貨航線,“武漢—錢凱”亞拉陸海新快線專列開通,中國防城港—柬埔寨戈公港“冷鏈+普貨”航線首航。
一季度,隨著一系列國家宏觀政策“組合拳”繼續發力顯效,市場預期信心不斷改善,海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但也要看到,當前美對我極限施壓,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國內需求偏弱,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出現新的困難。下一階段,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加快推動海洋領域增量政策和已出臺的存量政策落地顯效,大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著力推進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扎實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