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4月29日電 題:中國民營企業如何更好出海?
——專訪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邁上新征程,民營企業面臨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著名學者、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圍繞民營企業目前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予以深度剖析,并以深圳民營企業為例,就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民營企業如何更好出海等發表見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請您分析下深圳民營企業在特區成長史中的作用。
鄭永年:人們經常用“56789”這組數字來形容中國的民營經濟,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些數字足以說明民營經濟的至關重要性。在深圳,民營企業的作用遠遠超過“56789”。
深圳為什么能崛起眾多民營企業?因為有很好的營商環境。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香港。深圳的制造業基地怎么產生的?創新怎么產生的?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發揮的作用不能忘記。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下一步深圳的發展,還需強調香港的金融中心作用,尤其是創投、風投的作用。
沒有民營企業,就沒有今天的深圳,但沒有國資國企,同樣不會有今天的深圳,兩者需要均衡發展。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覺得深圳是一個最好的典型。
2020年7月22日,攝影師在深圳前海嘉里中心頂層的“空中花園”拍攝城市風光。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中新社記者:深圳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及貢獻如何?
鄭永年: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完全是外向型經濟,深圳過去多年的制造業發展,主要是靠外資和西方技術的應用,然后實現轉化,當然這個轉化非常重要。深圳改革開放走過近45年的歷程,在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版圖里的顯著標志就是制造業和創新。目前,深圳擁有一批在高質量發展領域起到引領作用的民營企業,如騰訊、華為、大疆等,示范了很好的中國模式。
2022年6月,深圳發布《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壯大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積極培育發展8個未來產業,其主旨基本上都是發展制造業和創新產業,我個人認為深圳可能是中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搖籃。
福州一展會上的騰訊展館吸引市民參觀。(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中新社記者:民營企業當下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什么?如何解決或緩解這些困難?
鄭永年:中央對民營企業高度重視,這些年出臺了很多有利于民營企業的政策,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去年又對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提請審議,這一系列積極舉措有助于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三個核心問題:財富安全的合法性、金融支持的有效性,以及經濟活動空間的公平性。而解決這些核心問題是增強民營企業信心的關鍵所在。未來,希望政策實施與民營企業實際需求更好結合,通過完善的執行機制確保政策效果,以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市場環境,為民營經濟創造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并不是經濟活動最齊全的經濟體,幾乎在每一個工業門類中還有大量的經濟活動沒有被釋放出來。最近,無論是珠三角還是長三角,人們幾乎都在搞低空經濟,并對低空經濟拉動整體經濟寄予厚望。但低空經濟并不是新鮮事物,世界上早就存在了,只不過是此前政府政策不容許發展低空經濟,類似的新增經濟空間幾乎是無限的。
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的創新之源,必須擁有巨大的經濟空間。一旦民營企業缺乏空間,那么國家經濟的創新發展能力就會被弱化。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的繼續崛起,中國必然要發展自身的跨國公司。因為和西方的經濟關系發生變化,國有企業或國資的國際化也會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必須承擔更多建設跨國公司的責任。但只有民營企業具有足夠競爭力,跨國公司才有可能出現。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法律法規政策要引導企業向上競爭,減少甚至避免“內卷”或向下競爭。
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非常重要,因為它是針對民營企業的,不僅要面對一些核心問題,還要考慮如何落實。
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在新能源汽車工廠“實訓”場景。優必選供圖中新社記者:怎么看待民營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當中的作用?
鄭永年:“一帶一路”倡議從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1.0階段,已逐步向以民營企業主導、民生經濟為核心的2.0階段轉型。民營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布局,尤其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綠色經濟等領域,展現出巨大優勢。以東南亞為例,大部分國家仍以農業經濟為主,中國制造業的先進生產力進入后,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制度與標準的提升,為當地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新社記者:您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出海有什么建議?
鄭永年:從早期歐美、日本、韓國的歷史來看,企業出海是必然的。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跨國企業,跨國企業只能通過企業出海實現,實際上深圳企業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就需要地方政府有所作為,主動提供服務。
民營企業出海要理性布局,加強與本地市場的融合。此外,需熟悉國際規則與國際市場管理標準。制造業的成功經驗表明,主動接受并內化國際規則是打開全球市場的關鍵一步。如,中國在中端產業鏈及供應鏈領域具有明顯優勢,民營企業應以此為切入點,將部分供應鏈環節轉移至東南亞或其他經濟體,利用為當地創造就業和稅收的方式,獲得更廣泛的市場接納度。中國青山集團在印尼的成功經驗,以及浙江部分企業在東南亞的良好實踐表明,企業出海應避免“搶飯碗”式競爭模式,為當地經濟“做加法”的共贏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聲譽,也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提供了堅實支持。(完)
受訪者簡介:
鄭永年。中新社記者 韋杰夫 攝鄭永年,著名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4,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勤校長講座教授,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近年來,先后出版和主編著作近百部,其中英文專著10余部,并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