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4月30日電 題:臺灣社會“疑美”情緒發酵 產官學界吁當局調整對策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強迫臺灣半導體企業赴美投產、對臺加征所謂“對等關稅”……過去100天,伴隨著上述事件不斷發生,臺灣內部的“疑美”情緒加速發酵,輿論對于臺當局“倚美脫中”路線的不信任感持續放大。
“特朗普及其團隊,就是當下全球變局的最大變數。”4月30日舉行的一場座談會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不諱言。
于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百日的時間節點,島內媒體、智庫先后在臺北主辦座談活動。知名學者、產業界人士、前官員受邀發言,評估美國所謂新政對臺及全球經濟影響;呼吁當局懸崖勒馬,及時調整對策。
“親美”路線受各方質疑
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鶗岸麻L洪奇昌29日表示,臺美產業鏈的長期合作讓臺灣成為供應體系的重要一環。如今,特朗普政府讓臺灣民眾感受到不友善,社會輿論進而對美國產生異議。他認為,現階段有必要讓美方了解臺灣社會的不滿乃至“疑美”情緒。
“‘疑美’不是近期才開始。只要涉及切身利益,民眾就會有強烈聲音。”臺灣政治大學前副校長林碧炤說,在美國挑起的關稅風暴沖擊下,臺美經貿關系勢必發生巨大變化。
近日,《聯合報》《中國時報》等臺灣媒體均在主要版面刊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調查:相較去年7月,所謂“美臺關系”呈現黯淡景象,美國被視作“不可靠的伙伴”;民進黨支持者中“信任美國”的比例,下降14個百分點。
臺當局行政機構前負責人、臺灣中正大學教授江宜樺說,民進黨當局過度迎合美國及所謂“美國價值”,以美國利益為依歸;如不能及時調整策略,臺灣很可能被當作交易籌碼。
在政治學者、臺陸委會前副主委黃介正看來,相較“親美”和“疑美”,臺當局眼下更需“知美”和“知陸”,否則,應對挑戰就無從談起。
吁重新重視大陸市場
臺灣經濟研究院30日公布,3月臺灣制造業景氣信號轉為代表低迷的“黃藍燈”。該研究院認為,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臺灣外貿需求下滑明顯,制造業信心備受打擊。
臺“中央大學”教授吳大任指出,所謂“對等關稅”對于臺灣經濟的顯性沖擊將在下半年一一浮現。若關稅最終不能符合業界期待,受波及的不僅是外貿企業、金融市場。屆時,失業潮、無薪假等可能彌漫勞動力市場,進而影響家庭所得。
多位產官學界人士示警,面對美方壓迫,臺當局應有“備案”。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秘書長尹啟銘提醒,對美貿易一旦收縮,臺灣更不能損失對大陸出口。
“美國和大陸皆為臺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如今對美出口市場面臨關稅障礙,臺商應持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更加重視大陸市場?!迸_灣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林伯豐提到。
談及“大陸的底氣”,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指出,從2018年至今,大陸準備了七年,應對變局時已具備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臺灣藍濤亞洲有限公司總裁黃齊元分析,面對國際經貿斗爭,大陸工具箱里的籌碼還有很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