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保護洞庭湖水質的同時,促進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記者日前來到洞庭湖畔的采桑湖,這里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水質清澈、綠波蕩漾。
“目前,水里養的主要是胖頭魚,肉質好,做剁椒魚頭非常鮮美!”上岸漁民蔡友元說,這里水域面積有1萬多畝,湖里的“生態魚”不喂飼料、純天然散養,售價比普通“塘魚”貴兩三倍,但還是供不應求。
蔡友元介紹,他原來在洞庭湖里打魚為生,每年有幾萬元收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實行10年禁漁后,他賣掉了漁船、漁具,在當地政府安排下,從事“生態魚”巡護工作,每個月工資有3000多元,跟之前捕魚的收入差不多。“現在湖里的水質明顯改善,監測到的魚類種類也比以前增多了,水鳥也多了不少。”
從捕魚人到護魚人,改變的不只是蔡友元。“保護好洞庭湖的生態環境和水質,必須改變傳統池塘養殖方式。”當地漁業漁政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任立民說。
近年來,君山區推動養殖業綠色轉型發展,統一管理全區4萬畝以上面積的養殖水面,通過“人放天養”模式養殖“生態魚”,取得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所謂“人放天養”,是指放入魚苗后,不投放任何飼料,讓其食用水中自然生長的微生物和水草等。這樣養大的“生態魚”,幾乎與野生魚一樣。
由于吃食較少,“生態魚”長得很慢,一年才能長一兩斤,而普通“塘魚”能長4—5斤,經濟效益怎么保障?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走熱銷、抓緊俏,可以獲得穩定收益。”任立民介紹,比如,在水質純凈的采桑湖養殖胖頭魚,主要針對剁椒魚頭這道湘菜名菜,其水質要求高、市場需求量大、價格較穩定,主要通過冷鏈物流向粵港澳地區銷售。
此外,當地還與生態游結合,賣出“生態魚”。君山區在一處3000畝的水面養殖“荷花魚”,并建立觀鳥屋,利用荷花、鳥類與稀有品種黑殼鯽魚共生、共旺模式,打造網紅打卡點,吸引游客來賞花、觀鳥,同時賣出每斤30—40元的黑殼鯽魚。
采用新型養殖技術,提升漁業價值。當地在采桑湖邊的湘北水產良種場,建立全封閉室內養魚池。技術員曾旭介紹,基地主要養殖江團、馬口、虹鱒等,利用微生物來去除池中氨氮,養出來“放心魚”。
目前,當地政府正在新建風干魚加工廠,搭建網上直播平臺,完善冷鏈物流,源源不斷釋放綠水青山生態紅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