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也會患子宮肌瘤?
近日,某醫院護士201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引起廣泛關注——其中不僅驚現“男性患子宮肌瘤”,還煞有介事地介紹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男性沒有子宮,何來子宮肌瘤?如此違背常識的論文,簡直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離譜且荒誕。有網友推測,這是一篇為了評職稱而發的“水論文”,通過套用其他實驗的數據,拼湊炮制而成。這樣一篇漏洞百出的論文,居然通過層層“把關”直至發表,更荒謬的是,這篇論文還被引用了6次,真是貽笑大方。
日前,涉事醫院已發布情況說明,給予這名護士記過、降級處理,取消其五年內各類晉級晉升等資格。
醫院在第一時間開展調查、做出處理,態度值得肯定。然而,這篇論文是在發表8年后才被發現,或許只能說明,從作者到作者單位再到刊發雜志,大家只在乎論文能不能發出來,而不管“論文為何物”。
俗話說“拔出蘿卜帶出泥”,這篇違反基本常識的論文被曝光后,多篇涉婦科論文被曝出現男性患者的數據,包括“宮頸癌”“產后出血”等疾病,涉及多個期刊。這么多的醫學期刊被卷入,令人震驚,也暴露出學術監督鏈條的多重失效。理論上,一篇醫學論文需經過數據核查、同行評議、編輯審核等多道關卡。但現實中,部分期刊為收取高額版面費,主動降低審稿標準,有的甚至“交錢就能發”。當本該嚴謹的學術評審淪為“走過場”,出現“男性患上婦科病”式的謬誤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樣的“水論文”頻頻出現,追根溯源,恐怕與部分醫療機構“唯論文”的評價體系密切相關。一段時期以來,發表論文成為醫護人員職稱評定的“硬通貨”,相關考核和評價體系往往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實質。為了通過考核、評職稱,有的基層醫護人員花錢請人寫、發論文,有的選擇“剪刀加糨糊”的組裝模式,將精力耗費在毫無價值的“紙面科研”上。這樣的“研究成果”,不僅無法服務于醫學發展,還會污染學術環境,誤導后續的研究者。
近年來,我國在大力推進“破五唯”(“五唯”指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教育評價改革工作,使人才評聘回歸到科學、人性的軌道上來。比如針對醫護群體,多地已明確提出破除“唯論文論”,加快構建多元化職稱評價體系。在具體執行中,相關措施還需要地方、基層單位進一步細化、落實,為相關群體減負,也從根本上壓縮“水刊”的生存土壤。
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的特點不同,人才評定的標準當然也不盡相同,破除“唯論文”的桎梏,建立更加符合實際的人才評價機制,才能真正減少學術造假,營造風清氣正的創新生態,把各行各業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充分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