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 題:“會”聚未來:尋找北京科博會上的未來產業
新華社記者吉寧、陽娜、李春宇
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創新藥、人工智能大模型……第二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于5月8日至11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800余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600余項首發、首創的展品依次亮相。
在這里,科技創新正突破實驗室邊界,化身生產生活應用場景的最新工具;新質生產力在產業協同中加速裂變,影響著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人形機器人等產業。
攻克醫療難題,一大批醫療創新技術和產品在科博會上勾勒出人類健康的新圖景。
這是5月8日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拍攝的骨科智能手術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在生物醫藥企業賽諾菲的展臺,數款創新藥品依次排開,展現了皮膚、糖尿病、腫瘤、心血管疾病等多個治療領域的最新成果。賽諾菲大中華區總裁施旺說:“我們正在加快推動更多突破性創新藥物等在中國落地,進一步夯實研發、生產、運營一體化的產業鏈布局與本土創新體系。”
距離賽諾菲展臺不遠的地方,骨科人工智能與手術機器人企業長木谷公司的手術機器人正在演示“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場景,復雜機身透著銀光,精密機械臂交錯懸停。
北京長木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星宇介紹,全骨科手術機器人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骨科手術變得更加精準、高效,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公司在大會上全球首發了創新成果“AI+數智骨科全流程解決方案”,以人工智能與手術機器人為核心,推動骨科治療數智化。
在展廳內,更多創新成果引人注目。雷泰騰飛推出SuperX機器人加速器,融合放射治療與智能機器人技術,奮力攻克運動腫瘤放射精準對位難題。泰德制藥發布多款創新藥,用于治療腰椎管狹窄。圖湃醫療帶來了數字化全息掃頻OCT顯微鏡,可以實現術中立體精準導航,像CT一樣“火眼金睛”。
未來,人形機器人可以應用在哪些場景中?能發揮什么作用?在科博會的現場,多個人形機器人用自己的表現給出答案。
走進展館,機器人已經成為各個展區的標配,有的機器人繞場小跑、有的機器人充當迎賓人員、有的機器人搬運超重貨物,還有理療機器人模擬中醫手法為現場觀眾高效理療……機器人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彩,正在深度融入未來產業生態,有望在智能制造、醫療護理、商業服務等領域發揮作用。
5月8日,機器人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大興展臺展示踢足球。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在亦莊展區,邁著穩健步伐繞場行走的天工機器人吸引了眾多目光。天工是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的通用機器人平臺,具備開源開放性和兼容擴展性,科研機構及機器人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要進行二次開發。
無獨有偶,與天工機器人相隔不遠,北京優必選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穿梭在過道中搬運箱子,肢體配合默契、關節轉動靈活。“這款機器人通過語義程序提高了對空間的理解能力,滿足工業場景泛化需求,我們相信未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和產業化進程將加速推進。”優必選高級工程師高偉鋒說。
“科博會不僅是前沿科技的展示舞臺,更是產業對接與商貿合作的重要平臺。”北京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科博會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機會,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助力展品轉化為商品、參展企業轉變為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