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消息樹”。  圖為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提供">



文物“消息樹”。
圖為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提供







  《百日戰斗檔案 不朽民族氣節》授課教師與楊靖宇AI形象隔空對話。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文,黄网av在线,国产精品第2页,国产成人精品国内自产拍免费看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英雄的故事,還在白山黑水間傳頌(文化中國行·走進抗戰專題博物館(紀念館))

2025-05-11 08:0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物“消息樹”。

  圖為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提供

">

文物“消息樹”。
圖為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提供

  《百日戰斗檔案 不朽民族氣節》授課教師與楊靖宇AI形象隔空對話。

  孫曉亮攝

">

《百日戰斗檔案 不朽民族氣節》授課教師與楊靖宇AI形象隔空對話。
孫曉亮攝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外觀。

  圖為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提供

">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外觀。
圖為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提供

吉林通化,渾江東岸。

遠眺靖宇山,由數字“14”的變體設計而來的紅色大門,格外莊嚴肅穆。順著一條蜿蜒的“抗聯小路”向山上走去,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就在眼前。

20年前,在楊靖宇烈士誕辰100周年、殉國65周年之際,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如今,每年有將近50萬人次到館參觀,共同走進東北抗聯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聆聽身處絕境仍不屈不撓的英雄故事——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14年,這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抵抗。在這片黑土地上,英雄將士們用生命和信念,完成了超越人類極限的頑強抗爭,書寫了中國抗日史上的壯烈篇章,鑄就了東北抗聯精神。今天,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被后人不斷傳承發揚,成為激勵人們繼續前行的強大力量。

黑土地上的抗日烽火

讓更多年輕人知道,英雄是有血有肉的豐碑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蓄意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隨后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起進攻。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絕對抱不抵抗主義”,這份命令,讓白山黑水間的安寧被打破。

中國東北,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走進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一張張真實的史料照片、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無聲訴說著那段血淚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張日軍侵占東北示意圖。到了1932年2月,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淪為日本的占領地。”跟隨著講解員于洋的腳步,中華民族的屈辱與苦難,一幕幕浮現眼前。

哪里有侵略者的鐵蹄,哪里就有保家衛國的戰斗。

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打響武裝抗日第一槍、一支支東北抗日義勇軍隊伍在黑土地上風起云涌。1933年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巴彥、南滿、海龍等抗日游擊隊相繼成立。

從東北人民革命軍到東北抗日聯軍,到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前后,東北抗日聯軍陸續發展為11個軍,共3萬余人。南起長白山,北抵小興安嶺,東起烏蘇里江,西至遼河東岸廣大地區,粉碎著敵人的一次次“討伐”。

東北抗日聯軍首任11位軍長的塑像在紀念館中靜靜矗立,衣褶間仿佛仍藏著風雪。

一軍軍長楊靖宇、二軍軍長王德泰、三軍軍長趙尚志……為國捐軀的7位軍長中,年齡最大的楊靖宇,也僅有35歲。每位軍長的身后,玻璃幕墻里,都站立著一批小戰士。正是這些年輕的英雄們,用鮮血守護著祖國的山河。

“你們看,這樹皮上竟然寫著字!”5名來自通化醫藥健康職業學院的大一學生正在紀念館中參觀學習。“我們幾個是一個學習小組,想通過探館的形式制作一條視頻,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學生任可、李佳敏向記者介紹。

展柜中看似普通的兩塊木頭,實為文物“消息樹”。樹皮上,“中國報”等字跡仍能辨認。

“戰斗最艱苦時,在深山密林中,抗聯戰士利用大樹的隱蔽性,將樹皮扒下,把消息刻在樹干上,為抗聯部隊取得聯系、傳遞信息發揮了重要作用。”于洋說。

跟隨同學們的腳步緩緩前進,我們看到了更多屬于東北抗聯的細節。

激戰長崗、奇襲老嶺、孤山阻擊、岔溝突圍……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在金屬腐蝕畫、版畫上被翔實記錄著。

地雷、炸彈、石缸、短矛、帽子……一件件抗聯戰士曾使用過的武器、生活用品,成為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中戰斗的見證。

站在一個存有信件的展柜前,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館長高境遠介紹,“2019年,我們收到一封‘謝罪書’,署名為岸谷和,她是組織討伐殺害楊靖宇的岸谷隆一郎的侄女。這是對靖宇將軍英靈的告慰,也告訴后人銘記歷史。”

今天,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戰斗經歷、戰斗場面、戰斗成果和戰斗生活,在這片黑土地上被生動展現著。“通過對東北抗聯歷史的不斷挖掘,我們希望讓更多年輕人知道,英雄不是課本里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豐碑。”高境遠說。

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選擇犧牲,走向犧牲,向死而生

“東北抗聯在默默中和敵人搏斗了14年,在這悠久的歲月里,造成幾許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很多在戰斗中犧牲了。對這些為祖國而流血的先哲烈士們,我們當怎樣去紀念他們。他們都是我們勇敢的同胞……”東北抗聯著名將領馮仲云在《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苦斗簡史》中如此深情寫道。

“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

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鐵血英魂”的展線上,參觀者一步入序廳,就能感受到那長達14年的歲月風霜。

50米長,4米高,一幅鋪滿三面墻的巨幅水墨壁畫于眼前展開。3000余人組成群山造型,那是綿延起伏的長白山脈,更是東北3000萬同胞的象征。

不做奴隸,誓死驅寇!畫中的抗聯將士、青壯年、老人、婦女兒童,或手握武器,或肩扛農具,目光堅定。

壁畫下方,不規則排列著高高低低許多漢白玉柱石。就像英雄的豐碑,和腳下的黑色大理石一起,猶如白山黑水,訴說著那段往事——

“東北的冬天,漫長而寒冷。在這處林海雪原的復原場景里,我們能看到幾雙絮著靰鞡草的靰鞡鞋。”于洋指著幾雙東北特有、造型獨特的鞋說道,靰鞡鞋是抗聯戰士們冬日作戰的重要裝備。在最艱苦、最饑餓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將靰鞡鞋拿雪水一起煮著吃……

1938年11月5日,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發出致敬電,稱頌東北抗日聯軍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2021年9月,東北抗聯精神被列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

“楊靖宇將軍曾說‘一個忠實的共產黨員,為民族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貳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最后勝利的決心是堅定的’。選擇犧牲,走向犧牲,向死而生,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信念,更是東北抗聯精神的真實寫照。”高境遠說。

靖宇山上,楊靖宇烈士陵園如往日般寧靜。65歲的馬繼志領好票,登上臺階,獨自一人前往陵園祭拜。作為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的特聘教師,他時常奔赴各地講述紅色文化、抗聯精神。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了他的另一個身份——“我的爺爺楊靖宇一生都在沖鋒。站在他曾經戰斗過的土地上,每一次講述他的故事,我都能從聽眾濕潤的眼眶、顫抖的握手中,感受到那份跨越80多年的精神共振。”馬繼志說,我會拿出更多精力,講好英雄故事,弘揚好抗聯精神,把紅色基因不斷傳承下去。

穿越時光的抗聯精神傳承

依托形式多樣的檔案載體,更好地宣講抗聯將士的英勇事跡

“這是當時東滿兵工廠自制的‘延吉炸彈’,里面的成分不僅有炸藥,還有玻璃碎片、生鐵片甚至辣椒面。雖然是一種‘土武器’,但在當時也一度令敵人聞風喪膽。”站在紀念館的展柜前,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教師姚帥如正在為學員進行現場教學。

“它們使用的時代離我們并不遠,但見證、記錄了當時游擊隊員們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勝利的智慧和力量,有著特殊的價值。”看著如今靜靜陳列在館的“延吉炸彈”,一位學員如是說。

英雄長眠,人們常念。歷史就像坐標,見證著我們一路從苦難走向輝煌的足跡。

“東北收復了嗎?”“不但東北收復了,全中國都解放了。您用生命守護的這土地,再也看不到戰火和硝煙了。”

“大家現在都能吃飽飯了嗎?”“吃得飽,吃得好。”

“都能挺直脊梁桿兒地活著了嗎?”“將軍,我們現在國富民強!”

…………

一間紅色檔案主題教室里,一堂名為《百日戰斗檔案  不朽民族氣節》的沉浸式課程正在進行。大家仿佛置身于槍林彈雨的東北抗聯戰場,感受將士們頑強斗爭直至孤身戰死的偉大與決絕。在AI(人工智能)成像技術的輔助下,一場和楊靖宇將軍穿越時光的對話,令不少人紅了眼眶。

2020年,吉林省檔案館正式公布楊靖宇殉國前百日戰斗檔案,真實記錄了楊靖宇犧牲前100余天率部與日偽軍警進行的47次戰斗歷程。

“為了講好這堂課,我們深入挖掘原始性、權威性、真實性的檔案文獻資料,依托形式多樣的檔案載體,讓塵封的歷史‘活’起來、‘動’起來,更好地宣講抗聯將士的英勇事跡,傳承東北抗聯精神。”姚帥如說。

情感思政大課《讀家書  悟家風》、大型沉浸式情景黨課《致敬楊靖宇將軍》、專題教學《東北抗聯的艱苦斗爭與東北抗聯精神》……“截至目前,我們自主開發完成了12類130門課程。下一步,我們會在繼續深度開發東北抗聯精品課程的同時,用好文化遺產,豐富拓展體驗式教學紅色矩陣,將各類現場教學點串點成線,進一步推動東北抗聯精神研究闡釋,讓抗聯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副院長顧璟說。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的沖鋒陷陣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證……”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尾廳,大一學生格桑曲珍打開手機,播放起《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

“如果他們還活著,會看到一個怎樣的中國?”鏡頭外,任可、李佳敏在一旁為她拍攝著。他們的這條探館小組視頻作業,就快完成了。

最后一句話,經過的人們在一旁都聽得真切,同學們齊聲說著:“抗聯英雄們永垂不朽!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永遠活著。”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1日 07 版)

  • 相關閱讀
  • 廣東結束水利防汛Ⅳ級應急響應

      中新網廣州5月11日電 (記者 王堅)廣東省水利廳11日通報稱,廣東于11日9時結束水利防汛Ⅳ級應急響應。  鑒于此輪強降雨過程已基本結束,全省江河水勢平穩,防汛形勢安全可控,根據《廣東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工作規則》...

    時間:05-11
  • 科技小院:種下梧桐樹 收獲希望果

      中新網邯鄲5月11日電 題:科技小院:種下梧桐樹 收獲希望果  作者 孔令佑  孟夏時節,冀南平原上麥浪翻涌。  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的田間地頭,一群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正躬身忙碌著。他們駐扎農村一線,把課堂...

    時間:05-11
  • ASC25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總決賽在青開幕

      中新網西寧5月11日電(潘雨潔 周瑞辰子)10日,2025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ASC25)總決賽在青海大學開幕。  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迄今已成功舉辦12屆,吸引來自六大洲的萬名學生參賽,覆蓋全世界300余所高...

    時間:05-11
  • 當科普動畫“夢想”成真(人文茶座)

    1995年播出的國產科普動畫《海爾兄弟》,最近在多個視頻平臺上線高清重制版。觀眾們發現,30年前很多“上天入地”的科幻情節早已實現。重映重溫,意義遠不止懷舊。那些變為現實的高能場景,讓我們更加...

    時間:05-11
  • 一榫一卯 凝注匠心(傳承)

    在祁偉成的工作室里,邁步都要格外留神。擱架上、桌子上、地上,大大小小的木質模型見縫插針地擺滿整屋。祁偉成(見圖,受訪者供圖)是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這些等比例的“小...

    時間:05-11
  • 在“對話”中提升網絡美術評論效力(藝壇走筆)

    1919年,《新青年》雜志刊載呂澂文章《美術革命》和陳獨秀的回應《美術革命——答呂澂》,引發美術界關于中國畫前途發展的大討論,體現了美術評論在宣傳領域的重要作用。數字時代,網絡成為美術評論重...

    時間:05-11
  • 北京海淀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聚力攻堅 協同發力·政策落地進行時)

    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北京海淀區中關村迎來消費熱潮。歷經兩年改造,承載著一代人記憶的中關村食寶街和中關村廣場等,融合升級為中關村大融城——集購物、休閑與社交于一體的多元體驗空間。5月1日...

    時間:05-11
  •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是信心所在(走市場 看韌性 強信心)

    今年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之年。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

    時間:05-11
  • 一季度規上有色工業增加值同比增6.6%

    本報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劉溫馨)記者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獲悉:今年一季度,規上有色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10種有色金屬產量為1985.1萬噸,同比增長2.0%。 一季度,有色金屬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時間:05-11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阳市| 宾川县| 三门峡市| 溧阳市| 武邑县| 安宁市| 翼城县| 周至县| 兴和县| 论坛| 丽江市| 谢通门县| 界首市| 建昌县| 长岭县| 波密县| 利辛县| 通州区| 沈丘县| 谢通门县| 监利县| 特克斯县| 前郭尔| 信丰县| 莱西市| 陆川县| 洪雅县| 石首市| 韶山市| 筠连县| 铜陵市| 四会市| 浙江省| 师宗县| 名山县| 安达市| 鹤峰县| 讷河市| 万州区| 抚顺县|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