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5月16日電(李明芮)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打出“控源截污、生態修復、長效監管”組合拳、構建“天地一體”監測網絡……近年來,山東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從攻堅治標到長效治本,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新答卷。
在菏澤市巨野縣核桃園鎮,千畝桃園正上演著生態蝶變的生動故事。游客在此認領雪桃樹,親手參與施肥、澆水,待收獲時節與家人共赴采摘之約,沉浸式體驗田園樂趣。
核桃園鎮地處魯西南山區,一度以開山采石作為主要經濟來源,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2015年,當地政府下決心封山育林,實行生態修復,重塑綠水青山。核桃園鎮黨委書記單浩介紹,如今,廢棄礦坑與山坡地搖身一變,種滿雪桃、香梨等特色農產品,還崛起3個景區,為村民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巨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申愛君表示,近年來,巨野縣按照“一礦一策”原則,因地制宜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消除因采礦活動產生的地質災害隱患,把治理區內部分土地恢復為林地、綠地、水面,促進了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同時,該地在完成各項修復任務后,建設了青龍山旅游度假區、白虎山天池風景區等項目,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多贏的局面,“截至目前,巨野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已全部完成修復治理,治理面積328.84公頃,治理完成率100%”。
巨野縣核桃園鎮自然生態。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同樣在菏澤市,鄄城縣以“水、氣、土”三大領域為主戰場,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走出一條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護水有方為例,該地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工作思路,聚焦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三大源頭,打出“控源截污、生態修復、長效監管”組合拳,斷面水質達到省市考核標準,逐步實現河湖長治久清。
此外,針對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揚塵污染等環境突出問題,鄄城縣通過推廣清潔能源替代、淘汰落后產能、嚴控工地揚塵等措施,實施精準治理。2024年,鄄城縣環境空氣質量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為77微克/立方米。
初夏季節,濰坊安丘市輝渠鎮天路兩側鮮花盛開如海。“這里的空氣清新,河流清澈,連山間的風都帶著花香。”游客王女士與朋友自駕穿行其間感嘆道。
上述景象,正是安丘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生動注腳。近年來,該地以“治污攻堅”為抓手,向“系統修復”深化,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的發展之路。
據濰坊市生態環境局安丘分局工作人員介紹,安丘市通過構建“天地一體”監測網絡,全市14個鄉鎮空氣站、301個用電監控點位、60余家VOCs(揮發性有機物)監控系統數據集成至智慧環保平臺,實現污染物“全面感知、實時監測”。2024年,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降至3.91。
“以前大家都管白馬河叫‘黑馬河’,河水很黑,根本無法靠近。”在碧波蕩漾的臨沂市郯城縣白馬河岸邊,晨練的李增彩感慨萬千,如今的白馬河,河道拓寬了,兩岸種滿了花草樹木,每到周末,或是清晨傍晚,來這兒散步、跑步的人絡繹不絕,處處都是歡聲笑語。
作為郯城縣最大的內河,白馬河承擔著涵養城區水源、行洪、灌溉等重要作用。近年來,郯城縣通過“一河一策一圖”的方式,靈活應對水質污染問題,讓郯城縣的這條母親河越來越清澈美麗。
“我們定期對沿河排查發現的污水排放口進行溯源排查整治,發現有工業污染排放的違法行為立案調查處理。”臨沂市生態環境局郯城縣分局水生態環境科副科長宋法龍稱,對沿河的邊坡破損,需要進行栽植植被、凈化水質的地段,該局會及時補種一些水生植物,提升凈化水體的能力,全縣主要河流連續三年國控斷面達標率100%。
淄博市張店區則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聚焦涉氣排放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集中開展污染源自動監測優化、機動車排放造假整治、移動源尾氣污染治理三大攻堅行動,織密織牢大氣污染防控網絡,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筑牢生態屏障。
據淄博市生態環境局張店分局工作人員介紹,該區還錨定“生態賦能發展”目標,創新開展“家書導行、服務護航、評級引領”三大行動,以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服務為抓手,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與營商環境優化深度融合,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根基。
今年1月—3月,張店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10、PM2.5等空氣質量指標同比分別改善10.8%、15.1%、18.3%。(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