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橋、烏蘭巴托中央體育場、百貨大樓、烏蘭巴托飯店、納來哈公路、國家體育館……視頻中,一項項中國援蒙工程在畫面中出現,現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日前舉辦紀念中國援蒙工人抵蒙70周年招待會,現場播放了紀錄片《跨越世紀的情誼——中國對蒙援建紀實》,與會嘉賓共同追憶中蒙情緣,矚望兩國合作新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應蒙方請求,中國先后派出2.7萬余名援蒙工人,支持蒙古國建設。1955年5月8日,首批中國援蒙工人抵達烏蘭巴托。中國援蒙工人在蒙古國18個省區建成850多項工程。中國援蒙工人建設的許多工程已成為蒙古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標志性建筑和基礎設施,深深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于1958年建成,可容納約1.5萬人的烏蘭巴托中央體育場(見圖,1958年攝,蒙古國國家檔案館供圖),至今仍然是每年蒙古國國慶那達慕慶典的舉辦地,為培養蒙古國運動員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小時候在中國援建的體育館打過球,和平橋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百貨大樓是烏蘭巴托最美的商場……這些美麗的建筑承載了蒙古國人民的美好記憶。我們應該愛護、利用好這些建筑,傳承好援蒙工人精神。”蒙古國前總統恩赫巴亞爾表示。
和平橋1958年正式通車,現在仍是烏蘭巴托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88歲的羅·桑吉米特布是一名攝影師,當年在現場見證了和平橋通車的盛況,將熱烈慶祝的場景定格在相機中。“這座橋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通車儀式吸引大批烏蘭巴托居民一同歡慶。當年中國工人勞動的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桑吉米特布說。
蒙古國功勛雜技演員貢·道爾吉納木吉勒曾協助中國工人開展工作。他說:“中國工人一下火車,就乘坐卡車奔赴各個施工現場,非常敬業、負責,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高質量的工程。”
烏蘭巴托市政府代表阿木格楞說:“中國建筑工人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為蒙古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幫助。”烏蘭巴托納來哈區區長那彥巴亞爾說:“納來哈的重要工礦企業、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中方的支持。中國建筑工人為納來哈的發展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我們應該銘記他們的貢獻。”
“中國建筑工人為蒙古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留下了很多佳話。我們向他們致以最真摯的感謝,他們的精神永不泯滅。”蒙古國外交部國務秘書蒙赫圖希格表示,蒙中兩國人民始終守望相助,不僅拉緊了兩國人民的情感紐帶,也為國際合作樹立了榜樣。
“中國援蒙工人修建的不僅僅是一幢幢樓房、一條條道路,更是中蒙人民心靈相通的橋梁。”中國駐蒙古國大使沈敏娟說,“中方將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發揚援蒙工人精神,傳承中蒙友誼,深化戰略對接和務實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本報烏蘭巴托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7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