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5月17日電 題:臺北霞海城隍廟新舊交融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在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上,一座看來規模不大的廟宇,卻香火鼎盛、人流不斷——這是歷史悠久、聲名遠播的臺北霞海城隍廟。
廟門上懸掛著一副對聯“霞彩臨門八蠟配天赫濯,海澄啟宇六龍隨地封遷。”這副對聯彰顯廟宇的莊嚴神圣,也道出其跨越海峽的淵源。
臺北霞海城隍廟廟門上懸掛著對聯:“霞彩臨門八蠟配天赫濯,海澄啟宇六龍隨地封遷。”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臺北霞海城隍廟第六代管理人陳文文向中新社記者介紹,對聯中的“霞”代表臺北霞海城隍廟起源于福建同安后溪的霞城,“海”則代表廟宇的香火取自福建海澄縣(舊地名),寓意著血脈相連、情感綿延。
自清代中葉陳氏家族由福建渡海來臺,臺北霞海城隍廟逐漸在大稻埕扎根生長,成為這片區域的民間信仰中心之一。無論是事業起伏、情感困擾,抑或是生活中的大小煩憂,不少民眾都會前來焚香祭拜,祈求順遂平安。
臺北霞海城隍廟主祀城隍爺,在道教中被視為守護一方城池、秉公執法的神靈。然而,不少游客是因為廟中另一位神祇——月下老人,慕名而來。
“其實月下老人是1971年才‘進駐’廟里的。”陳文文笑著回憶。過去,民眾多向城隍爺求平安、求財運,而月下老人則以主掌姻緣聞名,不僅為單身者牽紅線,也助已婚者和合美滿。因此,這尊“紅線之神”迅速成為年輕人心中的“必拜神明”,也讓臺北霞海城隍廟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青春氣息。
2025年5月17日,眾多民眾、游客在臺北霞海城隍廟游覽、參拜。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隨著“拜月老”蔚為風潮,越來越多人將祈愿與還愿的過程視作心靈之旅。民眾、游客在前往臺北霞海城隍廟“拜月老”時,常順道在迪化街、大稻埕一帶采購伴手禮,“請月下老人吃喜糖、品甜點”。傳統香火文化自然融入現代城市節奏中,亦帶動了周邊商圈的人氣與經濟活力。
為了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延續生機,近年來,臺北霞海城隍廟也積極拓展文化活動。今年5月24日至6月15日,臺北霞海城隍廟將攜手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共同主辦“臺北霞海城隍廟文化節——誕隍祭”,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與大眾互動。
據臺北霞海城隍廟文宣組組長吳孟寰介紹,文化節期間將舉行祭祀大典、祝壽法會、歌仔戲表演、音樂會、市集等活動,不僅具有傳統的紀念意義,也充滿藝術與生活氣息。
“如何讓傳統變潮流,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事。”吳孟寰說,今年的活動中,廟方將與多家品牌合作,為城隍爺“換新裝”,還推出聯名啤酒、美食等;同時也通過輕松幽默的方式,向游客介紹廟宇禮儀與祭祀文化,讓民間信仰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日常。
2025年5月24日至6月15日,“臺北霞海城隍廟文化節——誕隍祭”即將登場,圖為文化節推出的部分周邊商品。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臺北霞海城隍廟的影響力并不止于此。吳孟寰還表示,廟方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已連續多年在花蓮等偏遠地區推動關懷計劃,為弱勢兒童與長者提供送餐、就醫等服務,傳遞溫暖與希望。
當廟宇不僅是心靈的依靠,也成為社區的后盾,正向循環自然形成。亦正如陳文文和吳孟寰所想,傳統也可以年輕,廟宇也能時尚。在新舊交融之間,臺北霞海城隍廟正展現出別樣的現代活力與人文溫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