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上,學生答題,AI實時評分,并提示能力短板;課下,AI助教隨時答疑解惑;做作業,學生可以戴上VR頭盔,化身電力工程師,進入虛擬世界完成電力檢修任務……近日,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加入AI輔助的基礎課程受到熱捧。
5月8日下午,課程開始,同學們打開電腦,點開武漢大學自主研發的“珞珈在線AI智慧教學中心”,進入電氣工程基礎課程,頁面上出現了“知識圖譜”“問題圖譜”“能力圖譜”“目標圖譜”等多個圖標。屏幕右下角還有一個卡通教師形象,是基于相關專業知識大模型生成的AI助教。
“新能源電力占比越來越高,如何保持電網穩定?”授課教師唐飛副教授提出問題。
要回答好這個現實中亟待解決的專業問題,通用AI搜索軟件已不能滿足需要了。怎么辦?AI助教幫忙查資料。
AI助教是武漢大學匯總相關專業知識大模型構建的實時互動工具,以電氣工程基礎課程的AI助教為例,其數據基于3種不同的大模型,可供學生比對、思考和判斷。
學生答完問題片刻后,得分和不足便實時呈現在課堂的電子白板上,老師可以精準掌握每名同學的學習狀態和薄弱點。
對學生來說,AI的加入提升了學習效果。“一個復雜問題是由一個個相關聯的小問題組成的,使用AI輔助,我們可以提前查閱‘知識圖譜’系統掌握基礎知識,然后使用‘問題圖譜’分解問題,有不懂的地方還可以隨時咨詢AI助教。”學生周天闊說。
在學習理論知識外,提高實操水平也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老師輕點鼠標,逼真的變電站高空作業場景便投射在電子白板上,學生戴上VR頭盔,可以像在3D游戲中一樣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這是融合AI技術建構的虛擬仿真體驗空間,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據介紹,將AI技術嵌入“珞珈智慧圖譜體系”,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結合學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和進度,協助教師把握學生情況,促進數智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量身定制”和“因材施教”。
202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3年來,教育部啟動實施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創新試點,發布兩批次50個“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應用場景典型案例,武漢大學“創新AI+專業圖譜”教學模式探索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在中國各大高校,通過深化教育大模型的應用,教師、學生與智能技術有機結合、協同互動的未來課堂已走入現實。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