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25中國產業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會上,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和零點有數聯合發布了《2025產業營商環境案例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剖析了108個典型的產業營商環境標桿案例,結果顯示浙江、江蘇、廣東、上海、福建、天津、北京等案例數量占比達到一半以上,東部地區仍是產業營商環境建設改革最密集、創新成果最富集的區域,尤其是天津經開區、北京、廣州等產業營商環境先行區域,以系統性、持續性的創新實踐,引領著產業營商環境建設方向。
《報告》顯示,多地緊扣企業需求,在用地、資金、人才等關鍵要素方面給予支持。在用地方面,廣州出臺相關文件鼓勵建設“只租不售”產業保障房,解決中小微企業空間與資金難題;深圳搭建統一的“產業用房供需服務平臺”,實現產業用房供需信息公開、申請流程線上化,優化空間資源配置。資金方面,安徽圍繞新能源汽車“首位產業”,推動金融機構編制行業報告、開展產業鏈走訪,提供跨境融資等一體化服務;恒豐銀行蘇州分行創新“融資+融智”模式,為服裝產業集群提供超2.3億元貸款,延伸金融服務至產業鏈各環節。人才方面,山東多部門聯合開展城市主導產業職業技能競賽,專門服務全省重點產業規劃;無錫瞄準未來前沿性技術,陸續與全國12家未來技術學院簽訂共建合作協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省級政府在年度工作大會、行動方案中,旗幟鮮明提出圍繞產業謀劃營商服務舉措。初步統計發現,2024至2025年,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15個地區在政府工作報告或專項行動中直接提到優化“產業營商環境”相關任務。
提及下一步的產業營商環境建設工作,零點有數董事長袁岳表示,各地在突出主題、供需適配、服務邊界等方面仍有創新空間,建議公平透明探索“一業一策”,聚焦產業集群共性需求制定專項政策、明確支持清單,強化政策全流程透明監管,落實公平競爭審查;鼓勵商協會圍繞招商及營商環境建設機制、專業服務能力提升、“十五五”產業規劃編制等進行實踐探索,規范專業服務機構“免費+營利”邊界;推進營商大模型應用;加快新興行業和重點領域的立法保障。(完)(《中國新聞》報 任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