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科技成果要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需要推動科技、金融、產業的深度融合”“建設債券市場的‘科技板’,是支持科技發展的一項創新性舉措”“讓更多的金融活水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流入科技創新的廣袤沃土”“資本市場改革效應在不斷放大,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正在加速形成”……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22日下午在北京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有關情況,聚焦如何推動科技和金融“雙向奔赴”話題,科技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四部門相關負責人分別解讀回應。
中國科技部副部長邱勇表示,《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是一項實現科技和金融“雙向奔赴”的基礎性、引領性制度安排,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科技部將充分發揮牽頭部門作用,努力健全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
他說,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比較重要的一項工作,科技成果要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需要大量科技投入,也需要科學家、投資人、企業家共同努力,推動科技、金融、產業的深度融合。
邱勇希望通過該政策舉措的深入實施,實現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長效投入機制、建立面向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金融支持安排、著力突破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問題等三方面效果。
其中,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長效投入機制方面,形成科技金融發展的政策框架體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在金融資本和科技創新之間搭起一座紐帶和橋梁,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持續引導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的沃土。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朱鶴新指出,落實《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中國人民銀行將重點做好提升科技貸款的投放強度和服務能力、建立債券市場“科技板”、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提高科技要素密集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等工作。
其中,為提升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的適配性,中國人民銀行會同證監會、科技部、金融監管總局等部門建立債券市場“科技板”,這也是支持科技發展的一項創新性舉措,在繼續服務好科技型企業的基礎上,支持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豐富科創債券產品體系。
他透露,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在進一步優化科技金融發展環境上還要下功夫,具體包括提升政銀企對接的效率、加快科技公共信息開放共享、推動加大科技金融風險的補償力度等內容。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說,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持續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簡單概括為“345”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目的是讓更多的金融活水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流入科技創新的廣袤沃土,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3”是政策體系、產品供給體系和專業組織體系。其中,專業組織體系上,引導金融機構優化科技金融管理體制,大中型銀行目前已在總行和省分行層面都設立專門的科技金融部門,全國設立科技支行2178家。
“4”是科技金融4項試點,旨讓科技企業獲得更多的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支持。
“5”是發揮5類金融機構各自服務優勢,推動構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互補充,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共同發力,各類金融機構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中國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指出,近年來,中國證監會以科創板、創業板一系列改革為契機,破解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堵點難點。其成效主要體現為發行上市的條件更加包容適配、新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企業并購重組更加活躍、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支持科技創新持續發力、債券市場直接融資作用不斷凸顯等方面。
目前,交易所債券市場已成為科技企業直接融資的一個重要渠道,科創債累計發行1.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2024年一共發行539只,發行規模0.6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募集資金主要投向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領域。
他說,總的來看,資本市場改革效應在不斷放大,支持科技創新的產品、工具和服務體系持續健全,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正在加速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