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縣荒山披綠裝。
以上圖片均為吳起縣委宣傳部提供
"> 吳起縣果農喜獲豐收(資料圖片)。
以上圖片均為吳起縣委宣傳部提供
核心閱讀
地處黃土高原的陜西延安吳起縣,多年堅持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目前,林草覆蓋率達72.9%。近年來,依托不斷增厚的綠色家底,當地發展果蔬設施農業、養殖業、生態旅游業等,老百姓端起金飯碗,吃上生態飯。
8月,陜西吳起縣,昔日的黃土高坡,放眼望去滿目蔥蘢。從衛星遙感圖上看,一片深深淺淺的綠色,勾勒出吳起縣的地貌輪廓。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末,作為全國最早一批開始退耕還林的縣,吳起縣開展大規模退耕還林。多年堅持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全縣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
從黃到綠,由綠而美,因美而富,這片一望無際的林海里,藏著借綠生金的故事。
“植樹造林,綠化提質,咱這川梁溝峁有顏值”
清晨,白于山腹地,開車沿著山路翻過幾道梁峁,吳起縣吳起街道南溝村躍入眼簾。
“趁著早上涼快,去林子里看一看。”69歲的村民匡志武上了山。遠遠望去,對面山巒上,油松、刺槐漫山遍野,山桃、山杏掩映其間,像為山巒披上一層綠毯。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同一面山坡,卻是另一番景象。“春種一面坡,秋收一袋糧。”村里人第一次從廣播喇叭里聽到“封山禁牧”“退耕還林”這些詞時,怎么也想不通,“不讓種糧,種草種樹,靠什么吃飯?”
匡志武記得,一開始,小草剛冒出尖尖,就讓羊啃個精光。村干部上門做工作,匡志武把自家放牧散養的90只羊,轉成了舍飼養殖。
退耕還林初期,由于荒山底子薄,年年種樹不見樹,怎么辦?“樹種不活,那就補種。”匡志武指著山坡笑著說,“你看這些樹,高矮粗細都有,就是這么一茬茬種出來的。”
造林靠毅力,也要靠科學。“一墊、二提、三埋、四踩”科學栽植法、“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種植模式……一套“組合拳”下來,苗木成活率已提升至90%以上。
靠近毛烏素沙地邊緣的吳起縣鐵邊城鎮石臺子村,山勢陡峭。前陣子,陡坡補植用上了植保無人機。“過去運樹苗,人背驢馱,一趟怎么著也得半小時。”造林隊隊員齊耀說,無人機每次能運送20棵油松苗,往返僅3分鐘。
如今,吳起縣累計退耕還林246萬畝。村民們拿到退耕還林補貼,發展多種產業,“越窮越墾、越墾越窮”成為歷史。
“當下,造林更重視提質增效。”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樹學介紹,在繼續推廣種植經濟林的同時,當地用松柏等常綠樹種補充到日漸老化的沙棘林中,豐富樹種構成。
“植樹造林,綠化提質,咱這川梁溝峁有顏值。”王樹學自豪地說,吳起縣的林地總面積已由退耕還林前的49.8萬畝,增加到目前的470余萬畝。
“從廣種薄收到林下生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從吳起縣的縣城出發,驅車一個多小時,就抵達了吳倉堡鎮丈方臺村。剛轉過山腳,一片400多畝的魚塘映入眼簾——水面波光粼粼,岸邊蘆葦搖曳。
這片魚塘的前身,是當地為攔截泥沙建起淤地壩時形成的水庫。“昨天撈出一條花鰱,足足有15斤。”魚塘負責人程湛雄笑著說。
2017年,程湛雄在承包的水庫中養魚,去年產魚4萬斤,收入40萬元。“我家的魚能賣到寧夏、重慶和西藏哩!”
山上綠樹成蔭,水庫碧水清清,蘆葦叢中不時飛出幾只白鷺。“經常發現很多候鳥在魚塘歇腳。”程湛雄感慨,“想不到我們陜北山村荒溝溝,竟也成了候鳥家園。”
有“綠”打底,丈方臺村草美魚肥,而周灣鎮牧興莊村則瓜果飄香。
“瞧這哈密瓜,長得多水靈。”大棚里,村民包學科正忙著吊瓜,“這一棚哈密瓜,預計能產8000斤。”
牧興莊村,是十里八鄉有名的“果蔬村”,24座大棚里,辣椒、哈密瓜、貝貝南瓜等長勢正好。每到果蔬成熟季,來自山東、湖北、廣東等地的車輛,開到地頭來收購。
“以前,開片荒地脫一層皮,種些口糧,卻只能維持生計。”牧興莊村黨支部書記劉志剛感慨,老輩人栽樹,兒孫們“乘涼”,“這些年,靠著發展大棚果蔬,村里平均每年增收約60萬元。”
據統計,吳起縣有庫壩352座、水產養殖面積超過1.5萬畝,建成日光溫室2950座、拱棚3304座,種植山地蘋果12萬畝……2024年,吳起縣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超過17億元。
“從廣種薄收到林下生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吳起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齊利儒說,“漫山遍野的綠,就是聚寶盆。”
“端起金飯碗,吃上生態飯,老百姓的笑容就是好日子的注腳”
匡志武在“家門口”成了“上班族”。上午9點,匡志武準時趕到彩虹滑道場——每逢周末,這個娛樂項目在游客中大受歡迎。
“來,手抓緊,腳抬高。”匡志武在滑道起點輕輕一推,一名少年坐著旱滑圈順著山勢沖下來。作為滑道項目操作員,匡志武每月工資2800元,“誰敢想以前灰禿禿的小山溝,現在能吸引這么多人來。”
登高遠望,南溝村早已“換了容顏”:山上草木蓊郁,果樹連片;山下水庫,水清岸綠;村道旁開滿蜀葵、金菊……2018年,南溝村憑借這份“綠水青山”的家底成立了旅游公司,鄉村生態旅游越來越紅火。
“跟印象中的陜北一點兒也不一樣。”游客李宇峰腳蹬著游船說,“南溝村也像‘小江南’呢。”
彩虹滑道場、兒童游樂園……南溝村里,來自外省的車輛不在少數。每逢南溝文化旅游季等熱鬧的時候,每月可吸引游客近萬人次。
“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近2萬元。”南溝村黨支部書記白濤說,“發力鄉村生態旅游,就是謀劃南溝村的未來。”
再看吳起縣,旅游發展勢頭強勁。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超8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13億元。
瞄準“未來”的,還有林草碳匯。去年,吳起縣與廣東深圳一家公司簽署了林草碳匯開發協議,目前已開發碳匯林79萬畝,預估首期碳匯交易量24萬噸,收益1920萬元。
“端起金飯碗,吃上生態飯,老百姓的笑容就是好日子的注腳。”吳起縣林業局局長劉興旗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