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調查研究是中央八項規定的一項重要要求,調查研究怎么做,關系作風建設,涉及民生關切。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各地各部門改進調查研究,進一步深入基層調研、了解真實情況、解決實際問題。本報記者深入一線,看調查研究如何身入更心入、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在實踐中研究問題
河北保定阜平縣阜平鎮高阜口村的蘋果林間,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周宗山正在忙碌著。
自2021年起,周宗山一直在對阜平的林果產業進行技術指導幫扶。在他看來,調研就要到田間地頭去。
為何有這樣的心得?
“走進林地里能看到細節,更能發現表象下的問題,找準解決問題的辦法。”周宗山說。
阜平縣曾是深度貧困地區。為了脫貧致富,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產業,引進成熟的蘋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
“按說在第三年蘋果就能進入豐產期。可這里的果樹長勢羸弱,遲遲不見效益。不少專家看完都說是因為土地貧瘠,畝產2000斤是‘天花板’。”初到阜平,周宗山就遇到了村干部的求助。
“技術模式沒問題,為什么到了阜平就水土不服?”帶著疑問,周宗山深入田間地頭調研。
自此,果園里多了周宗山的身影:春季,同果農一同澆水,方式是滴灌;夏季,果樹生長關鍵期,恰逢當地干旱,每每會看見葉子都打了蔫;秋季,跟著果農去施農家肥,發現不少人因為前期投入大、資金緊,往往“能省則省”……
幾輪調研下來,周宗山心里有了譜:“果樹長勢不佳,原因不只在技術,還有觀念。”
“滴灌適合小樹。在阜平這種沙性土壤上,對于根系發達的大樹而言,滴灌的水還沒來得及橫向滲透就漏下去了,看似澆了水,實則難澆透。”周宗山說。他還發現,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當地村民思路與現代果業高投入、高產出的特點之間存在矛盾,“果業是個見效慢的產業,前兩年往往只有投入。很多地方熬到第三年,看不到回報就不敢再投入了,失去了發展良機。”
找到病根,周宗山開始了一場試驗。
觀念上,周宗山反復向干部群眾闡述,找準路子后要敢于投入、追求高產出;行動上,周宗山多方奔走,引來資金,擴充水源,完善管網,改良土壤。
前段時間,試驗出了結果:改造后的果園喜獲豐收,畝產穩定在5000斤。
“調研就得多下功夫,觀察時間足夠長、樣本足夠多,在實踐中研究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困難的好辦法。”周宗山說。
在體驗中總結經驗
江蘇蘇州,獅子林前。
雙手緊握車把,身子上下起伏,許哲文頂著驕陽蹬著三輪車,豆大的汗珠從臉上滑落。許哲文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現在是蘇州滄浪街道經濟發展服務處的一名干部。在他看來,人力三輪車是姑蘇城旅游業的一個特色,只不過,他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干起這個。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蘇州推出‘換位跑一次’調研機制,我選擇體驗人力三輪車夫的工作。”許哲文說。
3個月調研,有什么收獲?
“怎么讓人力三輪車的老業態更好地發展?親身體驗后才有發言權。”許哲文坦言,體驗這份工作之前,他對人力三輪車的認識只停留在主觀印象與書面材料中,“調研下來才發現,人力三輪車可以在展示姑蘇文化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說話間,一位游客走來:“師傅,蘇州博物館走不走?”
“走!”許哲文幫客人把包放好,隨即出發。
“姑娘,你為啥選擇坐人力三輪車?”許哲文問。
“古城里路窄,人力三輪車去哪都比較便捷。而且我還想聽一聽師傅們對蘇州歷史文化的講解,能幫忙拍拍照那就更好了!”游客答道。
“人力三輪車雖能為游客提供便利,但文化內涵挖掘不足。”許哲文一邊蹬車,一邊思考。
送完客人,等人的間隙,幾位人力三輪車師傅同許哲文聊了起來。
“小許,淡季時我們生意不好做,你能不能幫忙想想辦法?”57歲的人力車夫胡全水說。
“大爺,如果讓您兼職講解,每一單能多掙點錢,您愿不愿意?”許哲文提出建議。
“當然愿意啊。”胡全水有時也會給客人說一些景點故事,但并不“專業”,“能給我們培訓一下會更好。”
記下意見建議,許哲文琢磨,如果在人力三輪車生意淡季增加講解服務,讓車夫兼職導游和攝影師,不僅游客體驗會更好,師傅們也可以增加收入。
3個月調研下來,許哲文收獲滿滿——
“車夫們的收入依靠一蹬一踏的力氣,要做好車夫群體服務工作。”
“人力三輪車不僅可以作為交通載具,也可以是文化載體,需要在車輛設計、旅游講解、拍照服務方面發力。”
“車夫可以是‘文化大使’,吸引更多人來講好蘇州故事。”
…………
“在群眾身邊調研,聽到的都是干貨。”許哲文說,“得益于‘換位跑一次’調研機制,我撰寫的調研報告會報至主管單位,為推動傳統行業升級和古城治理提供了參考。”
在共情中解決困難
雨后,福建龍巖新羅區的大山林木蔥郁。擔任巖山鎮黨委書記不到一年的羅坤又一次鉆進這片綠色中。他盤算著:“這是第十四次來,這次一定要解決兩個村的糾紛。”
巖山鎮玉寶村與鐵山鎮火德坑村緊挨著,交界處的2400畝山林怎么劃分,兩村爭執了很久。
今年玉寶村籌劃著建新公路,被火德坑村攔了下來:“玉寶村要先同意劃界方案,才能修路。”
發展不等人。為此,羅坤花了大半年時間調研,主要在做玉寶村的工作。“之前鎮里出臺了劃界方案,但玉寶村不同意。我想,得弄清楚大家的想法,一次調研解決不了,就多來幾次,直到解決為止。”羅坤說。
在玉寶村村口,年過六旬的村委會主任董學文剛從林地回來,看見羅坤說:“羅書記,辛苦你又來一趟,上次你們劃的界,我覺得還是不合適。”
半年前,董學文一句“山林不能讓,讓了林子,子孫就沒后路”的話,讓村里200多口人都沒了接話茬的勇氣。在羅坤看來,老董是這道難題的“題眼”。
羅坤拉上董學文:“走,咱去村部聊聊!”
來的次數多了,羅坤對村里每個人的想法都熟悉了:前面多次調研,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覺得測繪不準確。這十來次的調研,內容包括了羅坤等人數次的測繪成果。“用腳走、用皮尺量,難免會有誤差。”羅坤說。
這次調研,羅坤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今年5月,新羅區自然資源部門使用無人機測繪,新的測繪圖更精確了,讓羅坤有了底氣。
“這里測繪圖已經標注清楚了,明明白白,哪邊都不會吃虧。”羅坤掰著手指頭和大家算長遠賬,“現在林地范圍可以厘清了,確權后道路便能通,以后每年接待游客保守估計能到10萬人次,村集體就能大大增加收入……話再說回來,不看長遠爭眼前,損害的是家風、鄉風,這不是為兒孫謀后路,而是斷了發展路。”
說到這兒,董學文和村民們被觸動了:“自然資源部門給的數據能信,大家的調研結果不會騙人。”問題終于看到了解決的曙光。
7月底,兩村糾紛徹底解決。羅坤第十五次來到玉寶村,看著眼前的道路破土動工,羅坤感觸良多:“老話說‘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經過這么多次調研,群眾對發展的渴望,我能感同身受,這就是我干勁的來源。”
本期統籌:楊爍壁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