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國產影片《南京照相館》在全國熱映。在喚起國人慘痛記憶、激勵國人自強信念的同時,影片故事的原型——羅瑾、吳旋兩位愛國青年冒死“接力”保存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證相冊的感人事跡,也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而這本傳奇相冊的原件,就保存在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今天,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獨家授權人民網,重現這段真實故事。
從屠場到蘭臺:血證的足跡
侵華戰爭期間,日軍所到之處,對平民濫施淫威,殺人、強奸、縱火、搶劫……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慘絕人寰的暴行,犯下了罄竹難書的反和平、反人類罪行,其中規模最大也最為國人所熟知的,是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之后的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持續一個多月,遇難者達30萬人。
在肆意施暴的同時,也有一些喪心病狂、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官,為戰勝的氣焰所鼓動,在上級縱容下公然在屠殺現場將日軍暴行拍成照片,企圖留作日軍“武運長久”的紀念。在國內外反法西斯人士的努力下,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很快為世人所知。面對國際輿論壓力,日本政府和軍方加強新聞審查、輿論管制,竭力消滅罪證、掩蓋罪行,大量記錄日軍屠殺罪行的檔案、照片、新聞報道等,被查禁、銷毀或藏匿,未能在戰后審判戰犯時發揮其罪證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這本來自日軍屠殺現場、飽含著血淚與恥辱的日軍暴行相冊,經由兩個中國愛國青年之手歷經曲折奇跡般地得以留存,顯得格外難得和珍貴。
羅瑾、吳旋保存的日軍南京大屠殺相冊。
抗戰勝利后,相冊由保管者吳旋交給南京市臨時參議會,后轉交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成為證明戰犯谷壽夫南京大屠殺罪行的“京字第一號”證據。雖然谷壽夫至死不肯認罪,竭力將罪責推到其他日軍部隊身上,但這件出自日本人之手、頗具視覺沖擊力的物證,在審判現場還是給谷壽夫以極大震動。
當時的報紙生動地記述道:檢察官將相冊交給谷壽夫看,“他取出眼鏡,兩手發抖,以致本子掉到地下,又撿起來詳看。他說他首次看到這種照片,心里很驚恐”。
1946年10月20日南京《新民報》刊登谷壽夫受審的消息。
1946年至1947年,國民政府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案進行了調查、起訴、審理和判決,對谷壽夫、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軍吉等戰犯進行了懲處。與審判相關的檔案,事后多數移交國民政府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保存,南京解放后被華東區工作團接收。
1951年2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前身——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在南京成立,負責收集、整理、保管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中央政府及直屬機構的檔案,這本在南京大屠殺戰犯審判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的相冊,順理成章地轉藏于南京史料整理處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上世紀80年代的一天,一位60歲左右的長者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位于中山東路309號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他,就是相冊的保管者和呈交者吳旋。
在女兒吳建琦心中,父親吳旋是一個“低調謹慎、沉得住氣的人”,抗戰勝利后的幾十年,對于保存相冊的往事,他不曾向家人子女提起一個字。
轉機發生在幾天前,原來他的侄子所在的學校剛剛組織學生參觀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侄子回家后向長輩們講述參觀見聞,提到展館內有一本日軍在南京燒殺劫掠的相冊。吳旋當時只在一旁靜靜地聽著,沒有說話,但埋藏心底的記憶已然重現眼前。幾天后,他突然提議讓女兒陪同去一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在展館內,吳旋見到了那本久違的巴掌大的泛黃相冊,封面上有相冊的制作者和最初保存者羅瑾手繪的一顆滴血的心臟,一把沾血的利刃,一個大大的“恥”字和一個大大的“?”。
通過館方的接待和確認,“吳旋”由檔案和報刊中一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符號,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一個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人物,同時又是一個經受過大歷史洗禮的大大的英雄!
從歷史到記憶:檔案人的使命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國內南京大屠殺檔案的重要收藏單位,歷來重視館藏南京大屠殺檔案的整理、開放、展覽宣教和研究利用等工作。早在1982年,針對日本文部省審定歷史教科書改“侵略”中國為“進入”中國的惡劣行徑,二史館就與南京博物院聯合舉辦《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罪證史料展覽》,展出了日軍暴行相冊等罪證史料。8月12日開展,9月25日結束,歷時45天,共接待參觀者169980人次,其中各國外賓和海外僑胞6221人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反擊了推卸戰爭罪責、美化侵略歷史的日本右翼史觀。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籌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立“南京大屠殺”編史建館立碑工作領導小組,聘任二史館史料編輯部副主任鄒明德為編史組副組長。1985年,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開放,二史館為該館提供了包括日軍暴行相冊在內的眾多復制展品。幾年后,相冊背后的另一位英雄羅瑾,也浮出水面——當時的他在福建大田經營著一家名為“上海照相”的小店。1993年,70歲的羅瑾故地重游,參觀遇難同胞紀念館,欣喜地發現自己當年洗印和保存過的日軍暴行照片竟然幸存于世,由此揭開了這本相冊的來歷之謎。1995年,羅瑾、吳旋重聚金陵,再續前緣,為這部扣人心弦的歷史傳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1995年,羅瑾(左)、吳旋(右)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出的日軍屠殺照片前合影。
為激勵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反擊日本右翼言論,擴大南京大屠殺檔案影響力,二史館與南京市檔案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聯合向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申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專題檔案。2010年2月,該專題檔案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共三組,其中第一組就是“日軍自攝的南京大屠殺暴行照片”。2015年10月,國家檔案局組織中央檔案館、二史館、南京市檔案館等7家檔案館、紀念館聯合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其中包括日軍南京大屠殺相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記憶遺產,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由此成為世界記憶、人類記憶,將為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維護人類和平正義發揮更大更持久的影響力。
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二史館頒發《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證書。
(作者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