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中介,一邊對接用人單位,一邊聯系勞動者,通過提供信息服務,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幫助勞動者就業,本是一件雙贏的好事情。然而,一些勞務中介采取虛報工價、隨意克扣拖欠勞動者工資等方式,侵害勞動者權益,擾亂市場秩序。
有勞動者實發工資遠低于勞務中介的承諾,還有的被克扣或拖欠工資
近日,本報接到讀者張亮軍的來信,講述他被勞務中介欺騙又投訴無果的經歷。
去年5月底,張亮軍在某直聘網結識了一名勞務中介,對方介紹了一份在江蘇蘇州市某新能源家電企業的工作,工價每小時26元。他到蘇州后,卻和另外21人被安排乘坐大巴車到了安徽滁州市某家具廠,工資變成每月4500元,合每小時16.6元。有人當場退出,張亮軍考慮已花不少路費,便留下來工作。
“工廠的勞動強度不小,經常加班到深夜,有人因此離開了。每隔幾天勞務公司就會送來一車人,而他們也都是被每小時26元工價騙來的。”張亮軍說,最初聽說干滿4個月可以轉正,堅持了4個月后,勞務中介又說還要再做2個月,他才發覺又被騙了。他曾向相關部門投訴,但一直沒有結果?!斑@就是我一段辛酸的打工經歷”,張亮軍表示,希望媒體關注勞務中介問題。
和張亮軍一樣,不少讀者反映自己被勞務中介打著高工價的幌子,騙到工廠做工,結算工資時卻發現,實際工價低得多。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了其中的部分讀者。
今年5月,吳先生通過某網絡招聘平臺結識了一名勞務中介,說好每小時30元到安徽蕪湖市一家工廠工作,結果他被這名勞務中介轉介給第二個、第二個又轉介給第三個。當他與第三個勞務公司簽訂合同時,已經變成每小時18元的合肥某企業。
江蘇蘇州市的趙先生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今年6月,他被一名勞務中介轉手,最后到江蘇南通市某企業干活?!暗谝粋€勞務中介告訴我日結300元,結算工資時第二個勞務中介卻說是周結300元?!壁w先生說,無奈之下只能接受周結工價,可即便如此,自己還被拖欠了3300元工資。
今年3月,云南文山的馬先生在短視頻平臺上刷到勞務中介的招聘廣告,聯系對方后他被介紹到廣東東莞市一家工廠工作。馬先生說,合同規定3個月工期,但也明確只要干滿一整月就可結算工資??伤蓾M一個月要離職時,勞務中介卻要扣他的工資,但提出如果換工廠干滿3個月就可以不扣工資。馬先生由此又進入另一家工廠干活?!案蓾M3個月準備離職時,工資不但沒補,還被拖欠。我多方投訴,只要回了6500元,還欠我4500元?!瘪R先生說。
湖北襄陽市的陶先生則反映,“去年9月,我在一家網絡招聘平臺上看到廣告,就聯系了對方。對方把我推給了一家勞務中介。我隨后被介紹到一家智能裝備企業干鉗工。9月的工資給了,10月的工資一直沒給。我去要錢時,用工企業給我看了他們和勞務中介的轉賬記錄,顯示沒有任何拖欠。原來是勞務中介把我們的工資私吞了?!?/p>
陶先生和另外兩名工友一起申請了勞動仲裁,但是這家勞務中介根本沒到庭?!拔覀儎僭V了,仲裁庭卻跟我講,雖然申請了法院強制執行,可如果這個勞務公司的賬戶上沒有錢,強制執行也沒用,我們還是拿不到錢?!碧障壬鸁o奈地說。
北京元棟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呂恩相律師認為,勞務中介以高工資誘騙勞動者的行為屬于典型的欺詐行為。根據《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布的招聘信息應當真實、合法,不得采取欺詐等不正當手段。
此外,勞務中介以各種理由克扣工人工資更屬于違法行為?!案鶕趧臃?、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和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眳味飨嗾f。
一些“黑中介”可從勞動者的工時費、體檢費、住宿費中拿回扣
為什么這些勞務中介要求勞動者干滿3個月?為什么在一個工廠不滿3個月,能到另一家工廠干滿3個月來完成時間額度?
采訪中,不少勞動者提到勞務中介按“人”拿回扣的問題。江西新余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今年4月,他被一名勞務中介介紹到一家企業工作,但對方承諾的補助并沒有發放,勞務中介也失聯了。他向有關部門投訴,那家勞務公司負責人卻稱公司沒有這名員工?!拔液髞韽钠渌び芽谥械弥?,勞務中介的工作人員每介紹一個人干滿3個月,都可以拿到2000元的‘人頭費’?!?/p>
這些被勞動者稱為“黑中介”的勞務中介為了拿到回扣,采用虛高工價誘騙勞動者、變換工作單位、以克扣工資為手段要求干滿一定期限等多種方式以達到“回扣標準”,甚至從勞動者的工時費、體檢費、住宿費中拿回扣。
山西朔州市的郭先生告訴記者,今年4月他在某求職網站上發布求職信息,有勞務中介和他聯系,介紹他到陜西西安市某企業做技術員,面試后要求他到陜西某醫院體檢,而后卻要他到重慶某電器公司工作,名義是培訓學習,工資也從最初說的5500元減到3300元。他覺得被騙了,“體檢時我就感覺他們像是拿回扣了,入職哪需要檢查那么多項目?”郭先生說。
在社交媒體上,一名安徽阜陽市的網友分享了自己從事勞務中介的經歷:他們主要通過一些平臺進行招聘引流,讓求職者去廠區集合點面試,方便收取100元到300元的押金;介紹的是一家企業,入職的卻是另一家企業。一些求職者考慮已經花了一些錢,決定留下來干活。這樣一來,只要勞動者入職了,勞務中介就會有提成收益。
經多方尋找,記者采訪了曾就職于河南鄭州市一家勞務中介公司的張新(化名),他向記者講述了一些內幕。
“比如,某電子企業高薪招聘150人,這是真實信息。但勞務中介會找來2000名求職者到工廠走一圈?!睆埿抡f,“2000人交的路費、住宿費、體檢費,甚至三件套被褥錢,勞務中介都可以從中拿到回扣?!?/p>
張新進一步透露,這些回扣賺完后,勞務中介會告訴求職者,面試沒通過,還有另一家企業可以試試,當然這家企業工資低得多?!爸灰舐氄呱狭舜蟀停瑒趧罩薪榫湍苜崱祟^費’了,每人大概300元。”如果求職者干滿了7天試用期,繼續在這家工廠干活,勞務中介就可按勞動者工時繼續拿提成,“每個工時0.5元,也就是說,如果勞動者一天干12個小時,中介人員可以拿到6元?!睆埿陆榻B。
那么,這些勞務中介以回扣或提成方式,從勞動者的勞動所得或求職過程中獲取收益,是否合法合規?
呂恩相表示,根據法律規定,中介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請求支付報酬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據此,勞務中介作為中介人,應如實向委托人和勞動者報告相關信息,包括勞動報酬的真實信息,不得隱瞞或提供虛假情況,更不能將勞動者的部分勞動報酬據為己有,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六十條的規定,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克扣用工單位按照勞務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因此,如果勞務中介公司同時也是勞務派遣單位的話,則其不得在提供勞務派遣服務的過程中,以吃回扣的方式克扣勞動者的報酬。如果勞務中介存在這樣的行為,不僅違反了法律規定,也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有關部門應嚴厲打擊?!眳味飨嗾f。
加強規范監管,暢通投訴渠道,維護勞動者權益
采訪發現,上述勞動者在發覺自己被騙后,有的自認倒霉,有的想維權,卻面臨不少困難。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少勞動者是與作為中介的勞務公司簽訂的合同,并非用工企業;另一方面,有的勞動者被多個勞務中介轉接,根本不知道該投訴誰,當初介紹工作的勞務中介人員常常會“失聯”。
那么,對于這些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招聘的勞務中介,平臺是否有處理辦法?經一名受騙勞動者同意,記者以勞動者朋友的身份進行了投訴。
投訴后,網絡平臺要求提供勞務中介的相關信息。記者提供了勞動者給的勞務中介公司名稱以及當時對接工作人員的手機號,但是該網絡平臺客服回復,“無法查到對方的相關記錄”,隨后轉入了電腦客服,對話結束。
記者采訪的幾名勞動者也表示,他們都曾向網絡平臺進行過投訴,有的回復表示無法聯系到勞務中介,有的表示只能將被投訴的勞務中介公司招聘信息下架,并不能幫助他們追討拖欠的工資,也不能提供其他維權幫助。而張新也向記者透露,那家勞務中介公司要求他提供個人、親戚朋友的手機號,用來在某直聘平臺注冊賬號,交給公司使用,離職時也不還給本人。
“網絡招聘,有方便快捷的優點,也存在真偽難辨的陷阱。對網絡招聘既不能污名化,也不能麻痹大意。尤其是錢多、事少、待遇高的職業,工友們一定要多加辨識,防止上當受騙?!眳味飨嗾J為,網絡招聘平臺也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對入駐平臺的勞務中介相關資質嚴加審核,并及時響應勞動者的投訴,對投訴較多的“黑中介”進行快速處理,避免坑騙更多勞動者。
律師建議,勞動者在進入工廠之前,應要求簽訂勞動合同,將中介承諾的工價、補貼、能否轉正等內容用書面合同固定下來。這樣既可以約束中介機構,也可以為未來維權提供合同依據。
“勞動者在簽訂合同時,應注意合同主體。如果中介要求多次簽約且前后簽約的合同主體不一致,或者中介要求和多個合同主體簽約,一定要問清原因,多加留意?!眳味飨嗾f。
有讀者建議,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勞務中介行為的規范和監管,尤其要嚴厲打擊勞務中介在網絡上的違規招聘行為。實際上,有關部門已經采取了一系列行動。比如,今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出《關于開展2025年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的通知》,明確專項行動重點內容包括勞務派遣單位無故拖欠或克扣用工單位支付的工資款,不依法參保。同時提出,加強大數據比對和輿情監測,大力推廣網絡巡查,暢通各類維權渠道,集中查處并向社會公布重大典型案件。
針對勞務中介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有讀者建議相關部門建立勞務中介白名單。“應進一步健全和強化投訴機制。如多名勞動者對某勞務中介投訴,應對這家勞務中介公司深入調查,一旦查實,公司相關人士列入重點監察名單?!焙幽箱鸷邮凶x者張昭建議。
讀者建議,應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及時準確為企業和勞動者提供各類就業服務信息,拓展對勞動者,尤其是異地就業勞動者的服務保障,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ㄊY卓群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