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周昕)第五屆中國—太平洋島國政黨對話會19日在北京舉行。中聯部部長劉海星以及太平洋島國政黨政要和駐華使節出席。會后,記者對部分與會嘉賓進行了采訪,“農業合作”成為受訪嘉賓頻頻提起的關鍵詞。
作為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雖遠隔萬里,但友好交往的脈絡深深嵌入大洋彼岸的土地上。受訪的與會嘉賓表示,中國在島國實施的農業技術援助項目,讓更多作物得以茁壯生長,也為雙方關系架起了一座長久穩固的“連心橋”。
在基里巴斯、所羅門群島等太平洋島國,農作物常受天氣、土壤質量等因素限制,甚至會因自然災害遭到嚴重破壞。
基里巴斯關愛基里巴斯黨代理主席馬雷亞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當地部分地方已與中國在水果、蔬菜等種植項目開展合作,中國技術援助不僅解決了蔬菜供應緊缺問題,還帶動了當地就業,讓更多家庭看到了增收希望。
一場自然災害更凸顯合作的意義。瓦努阿圖議會議長、領袖黨議員菲利克斯回憶道,中國對當地農作物在保存方法、處理工藝等方面的培訓,讓農戶掌握了蔬菜二次處理的保存方法,這些加工后的食物在2024年瓦努阿圖地震后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更顯珍貴。
在所羅門群島,“我們的黨”議員吉羅格外感慨:中國的農業技術教當地民眾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真正實現了“授人以漁”。他認為,這種可持續、可復制的技術是中國與島國合作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中國的農業援助并不止步于“救急”,而是聚焦長遠發展。
以椰子聞名的基里巴斯,如今在中方定期開設的培訓班上,學習椰子種植與加工技術,推動各類椰制品從島嶼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馬雷亞說:“中國先進的農業加工技術能提升產品質量和出口能力,希望未來合作覆蓋基里巴斯更多地區。”
這種“產業賦能”的邏輯,同樣適用于所羅門群島。吉羅特別提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給當地農產品帶來的機遇。他表示,進博會讓當地看到了面向全球的機會,中國幫助所羅門群島連接更大的市場,對農業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農業合作的深層價值,更藏在技術之外的溫情中。
在南太平洋島國斐濟,中國菌草被當地民眾稱為“致富草”“友誼草”。該草引入十余年來,中國專家團隊深入偏遠地區進行示范種植、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讓菌草技術在斐濟落地生根,幫助農民解決生計問題,也促進了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這株“幸福草”走向更多的太平洋島國,有的家庭將自己的孩子取名為“菌草”,以特別的方式紀念中國菌草的貢獻和這段跨越山海的情誼。
一粒種子,讓土壤豐盈。一次合作,讓友誼生長。跨越萬里山海的農業合作,正在書寫屬于中國和太平洋島國之間的發展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