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電話實名制已經實施一年多之久,但仍有不少手機用戶處于“黑戶”狀態。記者6日獲得的信息顯示,目前我國手機“黑卡”超過1.3億張。不法分子利用“黑卡”實施犯罪,危害蔓延驚人。
手機“黑卡”超1.3億張
2014年的一天,安徽孔大叔接到自稱其兒子美國留學同學的電話,一番花言巧語之后孔大叔被騙匯款15萬元。后經公安機關長期艱苦偵查,抓獲一個利用“黑卡”詐騙團伙,據介紹,該團伙平時利用100多張“黑卡”進行各類詐騙犯罪。
這樣的案例舉不勝舉,看似普通的小小“黑卡”,在不法分子手中就變成了“致富利器”,直戳用戶軟肋。
盡管我國已于2013年9月1日全面實施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但時至今日,“黑卡”市場依然火爆。據中國移動綜合部副總經理葛頎說,截至目前,中國移動仍有近16%的用戶沒有辦理身份實名認證,總量接近1.3億戶。而據記者了解,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有少量用戶未實名。這意味著我國手機“黑卡”數量超過1.3億張。
數以億計未經身份登記的“黑卡”在社會上流通,其使用者好似披了一件哈利波特的“透明衣”,逍遙在法律監管之外。
“不法分子和非法機構利用‘黑卡’沒有使用者身份登記特點,進行非法交易、詐騙、廣告、色情傳播或恐怖活動等非法勾當。”聯友電訊首席分析師曾韜告訴記者,“黑卡”在刑事案件追蹤罪犯方面給政府監管帶來空前困難和麻煩,嚴重威脅社會公共秩序和安全。
根據公安機關破獲的案件統計,不實名的手機卡、上網卡已成為違法犯罪分子的“常規”裝備。近期公安網安部門參與破獲的58起犯罪案件中,有51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使用了不實名的手機卡、上網卡。其中電信詐騙犯罪案件23起,其他犯罪案件依次為綁架、敲詐勒索、網絡販槍、販毒、網絡盜竊等。
“黑卡”危害仍在蔓延
記者調查發現,許多人都有被無名無姓、無來源的陌生電話騷擾的經歷,收到色情信息、騷擾廣告、詐騙短信,甚至還有部分人因此被不法分子騙取財物。而逃避監管、從事非法活動是“黑卡”使用者的共同特點,而由于“黑卡”的屢禁不絕,其所形成的各類危害仍在蔓延:
2014年3月,安徽宿州“3·11”網絡販賣槍支案中,涉案團伙利用1200多個非實名電話聯系方式,以快遞的形式向社會兜售大殺傷力氣槍;
2014年12月,河北李某家人被人綁架,3名犯罪嫌疑人通過事先準備好的若干個非實名號碼向李某索要2000萬元人民幣……
在證券市場,暗箱操作頻現、操縱橫行,“黑卡”服務著股票市場灰色地帶里的一舉一動,很多被查出“老鼠倉”的基金經理,手中都有很多部手機和非實名電話卡,操作著不同的股票賬號,進行著股市里的罪惡勾當。
不僅如此,“黑卡”還經常被極端分子利用,在新疆等地區傳播反動恐怖信息;被刑事犯罪分子當做非法聯絡的捷徑;被不良廣告商作為大賺黑心錢的擾民手段。
“黑卡”不僅掩護了不法分子,也成為腐敗分子作惡的有力助手。業已查證的案件顯示,一些官員使用多個號碼,專門從事權錢交易。
“黑卡”為何屢禁不絕
既然有如此種種危害,人們不禁要問,“黑卡”從何而來?又為何在“實名制”實施一年多后仍然得以存在?走走市場就能窺見端倪,“黑卡”泛濫的背后少不了運營商的默許。
記者近日在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走訪發現,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的電話卡一應俱全,20元、50元話費號碼卡都以雙倍價格出售,月租費5元的電話卡甚至賣到了200元。而這些卡大多來自運營商。
盡管每張卡上都明確標明必須經過身份登記后方可使用,但店家承諾用戶自己不必進行身份確認,有些必須要輸入身份信息的由店家協助,用戶自己的身份并不會暴露。
“實名制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黑卡’如此泛濫根源還在基礎電信運營商。”通信專家項立剛一針見血。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運營商為打擊“黑卡”采取了專門的管理辦法和相關措施,但基于傳統業績考核制度,基層運營商往往陽奉陰違,向社會發放部分非實名電話號碼卡或延緩老用戶實名制的過程,以提高業務量和收入。
“國家主導推動治理‘黑卡’專項行動,推廣實名制,此舉利國利民,但是這與運營商總部給地方分公司制定的業績考核之間有沖突,三大運營商必須做出調整,杜絕‘黑卡’。”項立剛說。
專家認為,監管部門應從源頭抓起,制定相應規定,對于基層運營商嚴管、嚴控和嚴罰;運營商總部也應重新調整電話實名制措施,并將其納入地方考核中來,社會各方面力量一起努力,讓“黑卡”無處遁形。
本報綜合新華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