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特大販嬰案成因調查
在涼山州買一個孩子只要2萬-3萬元,在河北賣出的價格卻高達5萬-7萬元。而民間盛行的“兩非”,為在該地區進行販嬰,尋找“醫療合作者”提供了肥沃的社會土壤,已導致了嚴重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在農耕經濟為主的邢臺、邯鄲等地尤為嚴重……
本刊記者/徐智慧(發自石家莊、邢臺)
“這起河北省自行發現的、‘2012·4·19’專案是一起深度經營的特大拐賣案件,由省、市、縣三級公安機關合力偵破。”河北省公安廳刑偵局打拐科科長劉玉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昌平診所進入公安機關的視線,時間并不長。
今年1月,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的警員在日常巡視中發現一個不尋常的現象:經常有一些挺著大肚子的孕婦在他人陪同下出入昌平診所,有時就在診所里生產。
這些孕婦一看長相就是外地人,有的說四川話,有的說當地人聽不懂的語言。而陪孕婦來診所的,總是兩個年輕女子,操著四川口音。
這一點引起公安機關警覺,平鄉是國家級貧困縣,外來人口本就不多。而孕婦通常在就近醫院檢查,這些外地孕婦為何千里迢迢到地理位置偏僻的平鄉縣一個小診所做體檢呢?
據平鄉縣公安局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從那時起,他們開始動用一些偵察手段,對這些操方言和四川話的婦女進行暗中調查。經過四個多月的偵察,發現了一個涉及河北、四川、內蒙古、北京等7個省區的特大販嬰網絡。由于案情重大,公安部將此案列為“2012·4·19”部督專案,并部署七個涉案省區開展秘密偵探工作。
至7月1日前,他們摸清了這個拐賣兒童團伙為首的是季小芳、楊學花,二人均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該團伙是家族式作案,團伙成員還有季小芳的男朋友阿發、楊學花的母親沙爾喝等人。
7月2日夜,在公安部督導下,河北省公安機關分赴平鄉、威縣、廣宗、巨鹿4縣,抓獲包括醫務人員和兒童親生父母在內的多名犯罪嫌疑人,解救被拐兒童16名。“2012·4·19特大販嬰案”告破。
供需市價差織起販嬰網絡
季小芳33歲,到邢臺10年了,開始在酒店里打工。后來她的表妹楊學花也來到邢臺,在平鄉、威縣等地打工,今年剛20歲。
據平鄉縣公安局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犯罪嫌疑人季小芳、楊學花在審訊中交代:她們在打工過程中發現,有不少河北人愿意花數萬元買個孩子;而她們也很清楚老家四川涼山州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很多人生育不受限制,孩子“不值錢”——在涼山州買一個孩子只要2萬至3萬元,在河北賣出的價格卻高達5萬至7萬元。利用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的價差,只要做成一單買賣,可賺3萬元左右!
由于中國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舉措日趨嚴厲,尤其是隨著交通運輸環節打拐力度的增加,季小芳、楊學花發現,抱著孩子坐長途車來河北,半路上很容易“露馬腳”。于是,她們便改變策略,先在涼山州尋找孕婦,勸說其出售腹中胎兒。說服之后,便在孕婦分娩前一段時間,陪同孕婦乘長途車來到邢臺。
負責“運送”孕婦的人主要就是季小芳和楊學花兩人。
孕婦在診所鑒定完胎兒的性別后,買賣雙方即約好時間地點見面。因為胎兒尚未分娩,買方看的不是孩子,而是孕婦。
據河北省公安廳刑偵局打拐科科長劉玉成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買方要根據孕婦漂不漂亮、健康與否,來跟犯罪嫌疑人談買價,碰到好的“貨色”,犯罪嫌疑人會抬高價格,甚至會導演一場“拍賣”,讓幾個買方競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