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擴大有效投資彌補發展短板
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搶抓國家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機遇,精心策劃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積極爭取中省資金支持,大力推廣PPP模式,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全年實施市級重點項目160個,確保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以上。鍥而不舍抓好“五件大事”,強力推進山柞高速、特高壓直流輸電、西氣東輸三線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點抓好中藥材戰略儲備庫、比亞迪電池材料、秦嶺飛行小鎮、盤龍二期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實施國際醫學中心、市婦保院搬遷等公益性項目。通過重大項目建設,擴大有效供給,聚積增長勢能。
加速彌補城鄉基礎短板。突出“保基本、補缺項”,把城鄉建設投入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公益性領域。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建設一批人防地下停車場、商業街,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積極推進光纖到樓入戶,擴大城區公共無線網絡。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完善縣城和重點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配套發展人工濕地。堅持防水與蓄水并重,抓好桃莊水庫、張坪水庫、云鎮水庫和磨溝水庫建設,完成6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解決6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完成干線公路改造70公里,新建縣鄉公路200公里。加大城網農網升級改造力度,實施輸變電項目91個。
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把招商引資作為對外開放的首要任務,瞄準國內外500強企業和京津冀、長三角產業轉移,完善常態化招商機制,力爭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40億元。強化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擴量提質。加快陸路貨運口岸建設,抓好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籌建,力爭年內實現通關。實施外貿孵化器工程,以光伏產品、生物醫藥、農特產品出口為重點,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外貿進出口穩定增長。建立健全投資環境評價機制和社會監督體系,對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實行定向跟蹤服務,建立來商投資企業定期回訪制度,深化客商評價科股長活動,及時解決影響投資環境的突出問題。
(三)依靠創新驅動構建產業新體系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做強工業主導產業。以“去產能”倒逼工業結構調整,突出抓好20個重點技改項目,推動現代材料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加快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產業精細化、規模化發展,確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左右。做精特色現代農業。堅持農林牧結合、種養加一體,推進傳統農業與食品加工、旅游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深入推進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創建,加快核桃、板栗、中藥材基地品質提升,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八大件”,做實叫響“山地農產”品牌。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糧食總產55萬噸,從今年起把糧食安全納入區縣政府年度考核。做大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研發設計、融資租賃、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縣域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擴大村鎮銀行縣域覆蓋面,推動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規范發展。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兩化”融合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智能制造研發和產業化,持續抓好電動客車、工業機器人、汽車液壓缸、動力電池等項目建設,壯大先進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依托優勢資源培育新興產業。突出抓好商洛電廠、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金錢河梯級開發、分布式光伏發電等項目建設,推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產業擴量升級。加快納米新材料、含能產業園、商南硅科技園、鎢鉬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打造“雙創”平臺催生新產業。突出抓好“互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支持工業園區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雙創”孵化平臺,讓創客點子與市場需求快速對接,推動人才創業和產業升級。繼續抓好工業園區建設,完善園區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服務體系,著力把園區打造成新興產業聚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