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法委書記朱崇和(左一)多次進村入戶進行調研

如今的龍潭村,環境改善了,村子變美了,成為外地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駐村工作隊多方籌集資金,對村民居住環境進行亮化、綠化。

村民修建產業路

瓜果豆架,,黑瓦白墻……貧困戶的院子由過去的臟亂差變成了白靚美。

幫扶干部為村民放映電影,,借機宣傳幫扶政策。
“首先感謝習主席脫貧攻堅政策的下達,再感謝市委政法委和縣委政法委的真情幫扶,你們辛苦了,我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這是一封來自65歲老人的感謝信,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一名樸實的群眾對黨和政府以及幫扶干部的深切感激。說這話的老人是柞水縣營盤鎮龍潭村4組村民楊光文。“我沒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村子里這么大的變化,日子越過越有滋味了。”7月27日下午,位于營豐公路旁的兩間土房子里,楊光文正在吃糍粑,油汪汪的酸菜,白生生的糍粑,吃在嘴里格外香。說著近幾年的生活變化,他滿是皺紋的臉上燦若菊花。在他看來,在村里過了六十多年,這兩年日子越過越有指望,2014年以來,市委政法委包扶了他們村,門前的水泥路硬化了,路燈安上了,房子涂白了,去年他在村合作社的幫扶下種了1000株重樓,加上自己的養老保險、公益林補償等補助金,一年收入好幾千塊錢,今年村上又是給他申請五保,又要給他廚房鋪磚,啥困難和問題都解決了!
龍潭村地處柞水縣營盤鎮東北方向,距離營盤鎮8公里,距離縣城26公里,距離西安只隔了一條終南山隧道。這里四周被大山包圍,猶如一座孤島,屬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偏遠地區。據2015年統計,全村432戶1093人中,人均收入低于3015元的貧困戶就有171戶422人,占全村人口的38%,貧困一度成了這個村的代名詞。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市委政法委和柞水縣委政法委依托該村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環境優勢,緊扣“企業引領項目、產業帶動增收、加大資金投入、改善人居環境”的思路,使原本一個偏僻小山村走上了追趕超越的快車道,成為域外人們爭相來此的世外桃源。
改善基礎惠民生
盛夏時節,沿著村中唯一的一條道路前行,你感受到的是清風徐徐,絲毫沒有城市的喧鬧和悶熱。一座座庭院干凈漂亮,錯落有致;山坡上鮮花綻放,菜園里瓜果飄香;阡陌里,三三兩兩的外來游客閑庭信步;村里小伙子一個個精神抖擻,忙著創業干事……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幾年前媒體所報道的“光棍村”。
說起這一切,就要從市委政法委包扶這個村子開始。去年以來,按照市、縣的統一部署,市委政法委聯合柞水縣委政法委駐龍潭村扶貧工作隊進駐村子,幫扶干部們聽民意、搞調研,首先從群眾最期盼的水、電、路、訊開始,按照“加大資金投入、改善人居環境”的脫貧思路,積極爭取把龍潭村納入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先后投入專項資金200多萬元,集中用于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據統計,項目實施以來,全村累計硬化貧困戶院落場地6000余平方米,硬化入戶路、串戶路50條3000平方米,建花壇4500延米,房屋外墻涂白78戶1萬余平方米,對100余戶貧困戶房屋圈舍廁所進行改造,在主道路安裝路燈81盞。通過以上項目的實施,目前全村95%以上的農戶通了水泥路,家家住房外觀涂白,室內環境明顯改觀,主要路口有照明路燈,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提高了全村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孩子原來就有車,每次都停在路對面很遠的空地上,去年修了路,車直接開到家門口,方便得很。”龍潭村三組村民李家印笑著說道。李家印的家在三組水泥路右側的一個山坡上,以前門前只有一條小路,買的米、面等生活用品只能扛回家,門前泥巴路成了李家印的一塊心病,再加上自己還養土蜂,顧客上門來買蜂蜜極其不方便,總想著再攢幾年錢把路修一修。“去年政法委幫我們把門前這條路修了,我們一家真是感激不盡!”李家印激動地說。如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院子里,看著門前干凈整齊的路面,小狗在院子里悠閑地跑來跑去,庭院花香迷人,這便是李家印心中最幸福的場景。
這只是龍潭村基礎設施變化的一個縮影。“村子里的變化真的太大了,我沒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這么大的變化。”采訪中,聽到最多的就是村民說的這些話。
發展產業促民富
新式沙發、茶幾,干凈透亮的地板磚,軟床墊、大衣柜,嵌著花邊的落地窗簾,這曾是周慶蓮夢想中家的模樣,如今她已經實現了。“以前那個土房都幾十年了,沒攢下錢蓋不起,給兒子也沒娶媳婦,現在好了,你看這么大的房子,住在里面就跟做夢似的。”周慶蓮滿臉笑容地對記者說。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去的窮山惡水在市、縣兩級政法委幫扶干部眼里就是青山綠水,金山銀山。駐村工作隊全面了解了村子的實際情況后,發現該村雖然偏僻,但是距離西安近,環境優美,于是積極引進旅游投資企業,由企業為貧困戶建房,企業將二樓以上賣給外地游客居住。這便是周慶蓮一家住上大房子的原因,村上像她這樣房子經改造的農戶共8家。最近每天進出村子的全是外地游客,他們攜老扶幼,其樂融融地在村里生活著,給村子增添了不少活力,使村子的農產品也有了銷路。
最近正逢暑期,每到周末,周慶蓮家樓上住滿了外地來的游客,他們大部分都是西安退休的專家、學者。采訪期間,就碰到一位西安設計院退休的程女士。“剛搬到這個地方一周,簡直太喜歡了,不僅涼快,空氣質量好,還安靜的很。我和愛人每天散散步,寫寫字,看看書,遠離城市的喧囂,這樣的生活真是太愜意了。”程女士說。熱情的她帶我們到她的家里參觀,精致裝修的一室一廳,廚衛書柜全部包括,她的先生正坐在窗前看報紙。窗外藍天白云綠樹青山,陣陣微風吹來。“我把這里的情況告訴了朋友們,他們都想來買房子,但已經賣完了,就連前面正在蓋的那兩棟也已經賣完了,太搶手了。”程女士說。她準備在這里住三四個月,等到天冷了再回西安。“這種扶貧方式是真的好,可以說是一步到位的扶貧,我們這些人過來住,要買老百姓的蔬菜,要付費讓老百姓幫忙洗車,有時還在農家樂吃飯,日用品零食之類的要從農民辦的商店里買,這都增加了農民們的收入。”程女士說。
除旅游產業外,龍潭村還下大力氣著重推進本村的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引導貧困戶散養土雞、養生態黑豬、養牛和種植豬苓、重樓等中藥材。目前,全村共有3個企業、1個合作社在產業脫貧中發揮作用,共幫扶全村114戶貧困戶。
“一天到晚總得有個事干,也能給你們干部減輕些負擔。”在2組村民陳功平家里,他正在請兩個村民幫忙修魚塘的排水系統。陳功平今年55歲,自身患有慢性病,媳婦有精神障礙,上有90多歲的父親,下有30多歲的智障兒子,以前經濟來源全靠6畝多地。去年包扶干部了解到他家情況,主動幫他爭取產業貸款5萬元,并出工、出錢幫他修建了3個200多平方米的魚塘,養草魚3000多尾,現在最重的已長到7兩多,預計年底就能出售,一年能掙2萬多元。村干部還為他安排了生態護林員工作,每個月有400元的工資,兒子在村民的帶領下在外務工,一年還能掙2萬多元,為實現脫貧奠定了基礎。
像陳功平一樣,如今全村100多戶貧困戶全都有了產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日子越過越好。“是這些干部讓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真的感謝他們。”面對記者的采訪,貧困戶由衷地感謝。
傾情幫扶暖人心
“我們都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能夠深切感受到農民的不易,如今組織給了我一個服務于農村的機會,我自當珍惜在這里的每一天,盡力為他們多做一些事。”采訪中,柞水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宋登奎如是說。
宋登奎是駐村工作隊隊長,長時間的駐村,他已成為村中的一員。行走在村中,每一位村民都會和他搭訕,而他也會和村民們開玩笑,了解一下他們的產業發展狀況,近期的困難,等等。讓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是干部和貧困戶打成一片的和諧,是干部們真正沉下身子、踏踏實實服務農村的工作作風。
“自從政法委包扶了我們村子,無論是朱崇和書記還是駐村干部,都是傾心傾力幫扶,要不是他們,我們村脫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村支部書記王德斌講了一件事,今年6月份,在一次入戶走訪中,朱崇和書記了解到4組貧困戶王賢學妻子因患風濕性關節炎,腿部嚴重變形,導致走路困難,影響整個家庭脫貧的情況后,當時就表態要爭取資金,給全村范圍內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進行身體檢查。王賢學妻子聽到后,感動地說:“我這個病對家庭拖累真是太大了,若能好轉,我一定把日子過好,才能對得起領導的關心。”
包扶干部用實際行動溫暖了當地老百姓的心,無論是貧困戶還是非貧困戶,人人都從心里感激他們。在前不久國家和省上檢查時,檢查組對該村的包扶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當地老百姓的滿意度極高。數據不僅寫在了百姓的臉上,更寫在他們的心中。
村富景美人樂業
環境改善了,村子變美了,人們脫貧致富的信心也足了。如今的龍潭村,到處呈現出一派“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景象。
“自從市、縣委政法委包扶了我們村之后,不僅村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原來致富動力不足的人,如今都有了強勁的動力,信心增加了很多。”村支部書記王德斌說。
駱仁建是朱崇和書記所包的貧困戶,平時靠打工供兩個娃上學,以前村上建議他辦農家樂,他不愿意,認為村子比較偏肯定沒人來吃。朱書記和他聊了幾次,他思想上有了觸動,2015年他辦起了農家樂。朱書記幫忙協調了5000元資金。兩年過去了,他每年能收入3萬元,如今生意越來越好的他總是對人說:“如果不是政策好,朱書記關照,如今我還在外面下苦哩!”
一組村民趙富財是一位獨居老人,多年來以打零工、上山挖藥為生。他家里住的是老土房子,頂棚是黑的,墻面、地板是黑的,加上人也長得黑,家里平日亂糟糟,村民們開玩笑稱他為“四黑光棍”。因此,鄰居們都不愿到他家里去,久而久之,老人的性格更加內向。去年,柞水縣委政法委書記王博到他家里走訪后,看到老人生活的狀況很是同情,專門召開現場會,解決老人居住環境問題。隨后,駐村工作隊專門對老人的房屋進行改造,從“四黑”入手,對房屋進行涂白,對院落進行美化。如今,老人的院子已是花團錦簇、瓜果飄香,十分溫馨,還吸引著不少外地游客參觀拍照。環境變好了,老人的精神面貌也變好了,人也注重衛生了,鄰居對他的稱呼也變了,由以前的“四黑”稱他為“四白”了。
龍潭村4組其實就是原來的楊四廟村,這里就是幾年前媒體報道的光棍村。然而,這幾年村里在包扶單位的帶動下,環境變好了,道路通暢了,不僅本村的青年、光棍走了出去,發了家、致了富,原先的窮山惡水如今變成了青山綠水,吸引了大批西安人到這里居住,成了休閑養身福地。如今,在村里穿梭來往的全是西安牌照的車輛,三三兩兩的西安客人悠閑地行走在村里,享受著這里的青山綠水、優美風光。前幾年,該村小伙周鑫洋擔心找不到媳婦,獨自背著行囊走上外出務工之路,打工期間認識了一位外地姑娘,并與之成婚。當他帶著媳婦回到老家時,新媳婦歡喜得不得了:“這里不僅山清水秀,而且清幽養性,住著格外舒服。”像周鑫洋一樣,當地青年王斌在外務工期間認識了現在的媳婦,看到老家環境改變,和妻子商量之下回來養起了豬,賣起了豆腐,去年還買了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說起未來,龍潭村駐村工作隊干部信心滿滿地表示:按照全市以及柞水縣發展全域旅游的部署,村上將依托營盤鎮極具優勢的生態旅游資源,做好龍潭村生態民俗開發規劃,籌建“龍潭村生態旅游民俗接待中心”,在全村打造吃住游一體的特色休閑生態游產業模式,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未來,建成一個“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歡聲笑語、游人如織、產業興旺、群眾富裕”的龍潭村便是他們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