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謂的書畫藝術家,很多都是掉進‘錢眼’里,只追求職位、地位、價位,而忽略了藝術本身的品味。”這兩天,“中國焦墨焦彩畫創始人”袁江個人作品展《焦墨焦彩———袁江山水精品畫展》在廈門張雄書畫院展出。在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袁江狠批當下我國書畫界存在的種種“亂象”與成名“潛規則”。
袁江說,當前存在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有些書畫家本身藝術造詣并不高,其作品品質也是參差不齊。如果按照常規路徑,其作品恐怕是很難脫穎而出。但眼下,在各種“造星”手段的推動下,這些書畫家的身價,竟能在短短時間內突飛猛進,成了行業的“新星”。
對此,本報記者昨日多方走訪,總結出當前書畫界出現的各種“造星術”。
招數1
花1000萬買個“名頭”
袁江說,現在,如果一個無名的畫家要成名,要抬高身價,其中一個方式是,先花錢買個“名頭”。
袁江透露,當前,市級、省級和中央級的“名頭”,開價都不同。“開價最高的當屬中央級‘名頭’,比如當上中央級XX協會主席或相關職業,不管品質如何,首先就得花上1000多萬元,有些要價還更高。”袁江說,而市級、省級的相關職位,得看該地在全國書畫行業的影響力,影響力越高,要價越高,“比如福建的要價肯定比北京的低”。
“我一個朋友前不久剛加入中國某美術類協會的會員。她其實很年輕,不到30歲,因為獲得了該協會舉辦的3次書畫比賽的獎項,就被錄取了。”廈門一家較大型的畫廊經營者告訴記者,但事實上,這名畫家年紀不大,作品水平也不怎么樣,但因為動用了某些‘金錢’方面的關系,買通了評委,就獲獎了。
袁江說,有些人一旦獲得中央級的“名頭”,其作品身價甚至一下子飆升了十幾倍。
招數2
砸重金舉辦畫展
書畫家是文化、藝術的象征,不能像電視電影明星一樣只要曝光率不要形象,所以,書畫家的包裝,一方面要通過展覽提升人氣。
袁江告訴記者,他就認識不少書畫家,名氣不是很大,但是“社交”關系很好,常常跟本地和外地的畫廊合作,舉辦個人書畫作品展。據悉,“實力”較強的書畫家,常常能找到一些規格檔次較高的畫廊合作,而“實力”一般的,只能找一些小型普通的畫廊。
據廈門定佳拍賣行總經理廖紅燕透露,還有一些書畫家在國內辦展前,會先“繞道”去東南亞、日本等地舉辦作品展,再邀請當地幾家媒體進行“炒作”宣傳,這種先在海外造勢,造出影響力,再“回流”到國內的書畫家,往往也能借此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不過,舉辦展會也并非容易的事,也要有足夠資金才能“撐場面”。“據我所知,在北京辦一場畫展,起碼要花上60萬元。”袁江告訴記者,這些費用包括場地費、宣傳費、出場費等,但若要讓自己的畫展看起來“有檔次”、“上規格”,就得邀請當地比較有頭有臉的官員和評論家等。“而官員請的官職越高,出場費就越高,評論家的評論費,就需要花上1萬元到2萬元,請他們說好話,場子才撐得起來。”
招數3
自買自賣抬身價
而為了出名,一些書畫家會利用自買自賣方式,人為拍出高價,制造其作品“值錢”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