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
目前這一項目正在編制陳列布展方案,預計明年5月建成開館。
三、古城墻博物館
【概況】
古城墻博物館項目由蘇州文旅集團負責實施,選址在相門段城墻。主要定位于構建蘇州人的精神家園,追求達到老蘇州的文化歸屬和新蘇州的文化認同的融合。目前這一博物館的概念性方案論證工作已經啟動,預計年底完成設計布展,明年初開放。
【背景】
蘇州擁有2500余年建城史,15公里長的古城墻是蘇州城歷史文明的見證,不僅宏偉壯麗,而且創造了“亞”字形的平面布局和每門辟水陸兩座城門的獨特結構,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具有極高的文化和學術價值。
受種種因素影響,蘇州除盤門、胥門、金門和部分城墻外,其余被逐漸拆除,保存較完整的磚石古城墻僅存1249.98米,占總長的8.22%;有磚石保護的零散城墻也只剩618.19米,占總長的4.07%。“文革”以后,蘇州開始了對古城墻的保護和修復。去年9月20日啟動的蘇州古城墻保護修繕工程已于今年9月27日結束,總長超過1400米閶門北碼頭段、平門段、相門段古城墻再現昔日古樸宏偉的風貌。
其中,平門段是火車站南廣場的重要對景和環古城風貌保護帶的重要節點,在火車站南北中軸線環古城河對岸建仿古城樓,城樓總高20余米,下部設一大兩小三個城門洞,上部為兩層式仿古樓閣。城樓東面保留現狀266米城墻,以西新建城墻346米,并在周邊擴建近2萬平方米的綠化景觀;
閶門北碼頭段城墻保護修復總長465米,分為新建和修復兩部分,其中新建109.52米,修復355.48米,修復部分保護并保留城墻原形制、原結構,盡可能采用原材料、原工藝。整個城墻底部寬12米,頂部寬約9米;相門段位于平江歷史街區東部相門橋北側,南起相門橋,北至耦園段,長度近650米,其中新建城墻370米,其余為恢復的城墻遺址。城墻底寬12米,頂寬9米,高8.45米。
【進展】
相門城墻的中空“肚子”空間共7439平方米,南段城墻的空間就將用作古城墻博物館。相門城墻工程的完工,標志著這個博物館的硬件已經完成。根據初步設想,這一博物館分上下兩層,面積900多平方米,今后將展示有關蘇州城墻的史料,并有可能設一個小型的多媒體展示中心。
四、狀元文化博物館
【概況】
狀元文化博物館由蘇州文旅集團負責實施,將結合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進行建設。選址在平江路鈕家巷潘世恩故居,占地面積約840平方米,陳列面積約460平方米。將以展示蘇州狀元文化為切入點,突出蘇州“崇文”的城市精神,并以“狀元”線索梳理出蘇州古建老宅文脈,推出狀元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帶動狀元文化周邊業態的發展。
【背景】
蘇州是著名的狀元之鄉。文史專家李嘉球所撰的《蘇州狀元》一書表明,按現在的轄區計算,歷史上蘇州曾出現過45位文狀元、5位武狀元,其中文狀元數量占全國總量596位的7.55%,數量遙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期蘇州一共出過26名狀元,占全國114名狀元的22.81%、江蘇49名狀元的53.03%,而同期蘇州的人口只占全國的1%左右。
將用作狀元文化博物館的潘世恩故居,主人潘世恩(1769年-1854年)25歲就中狀元,做官一直做到大學士(宰相),故居為古鳳池園一部分,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1825平方米,有紗帽廳、大廳、鴛鴦廳、女廳等建筑。此宅還曾是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的寓所。宅西側即臨頓路,與觀前鄰近,地理位置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