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在農耕時期,中國有40萬座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裝載厚重歷史的典籍,可是沒等到我們去仔細品讀它、研究它、傳承它,這些經歷了千年風雨的古村落,這些傳統社會架構的基本單元就在城鎮化、商業化的過程中漸趨湮滅。
在2000年時,中國擁有360萬個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70萬。也就是說,10年間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這個數字令人咋舌。而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則無人知曉。
古村落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其首要價值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這既表明古村落保護是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也道出古村落保護的要義所在。雖說大多數古村落不是名人故居,如果不能開發利用,那么保護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但“先保護、后開發”的原則,不是單純將原有的古村落圍起來打造成景區,而是在保護原有資源的前提下,活化民俗,深入挖掘景區的旅游功能,將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發揮到最大。馮驥才早在2003年親自設計保護方案、搶救的山西榆次后溝古村是中國第一個古村落保護的樣板。在這個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后溝古村,觀音堂、關帝廟、古戲臺、張氏祠堂等古建廟宇依舊完好,三進、四合院落和酒坊、醋坊、豆腐坊、香油坊、米面坊等生產作坊,再現了村民們自給自足辛勤勞作的情景。(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