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以比較文學的視野研究中國古代典籍的學者嚴紹璗與劉薔有類似看法。匡時拍賣過云樓部分藏書的消息傳出后,北大十幾位學者聯名上書校方,呼吁北大參與競拍。十幾位學者中就有嚴紹璗。嚴紹璗希望北大參與競拍的原因很簡單:古籍是學術研究的寶山,其價值無法以市場價格衡量,只有有明確研究目的的學者手中有打開寶山的金鑰匙,公藏單位不出手,等于任由市場發飆。
劉薔也認為,與其爭論過云樓舊藏中某一本書的版本、價值,不如把過云樓的藏書看成整體。不管過云樓藏書花落誰家,如果它的新主人能為這些書原原本本地建一個書目,以利學者對照書目研究過云樓藏書的始末源流,那將功德無量。
借助這樣的研究,后輩學人可以看到顧家與同代知識分子的交往,哪些人曾得益于顧家的藏書;顧家與同好的互動,又怎么培育了自家的藏書見識……一葉知秋,可以推想當年江浙一帶中等官宦士族的知識結構。
“清代學者洪亮吉在《北江詩話》里把私人藏書家分為五等,考訂、校讎、收藏、鑒賞、掠販。我們這一代古籍收藏者應該以這樣的標準自省。”劉薔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