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
李麗華
(廣州市文物總店玉器、雜項主管)
謝中文
(廣州文津古玩城文寶齋主人)
丘志力
(中山大學寶玉石研究(評估)中心主任)
嘉賓主持
趙利平
(收藏家、資深藝術評論人)
中國玉文化自新石器晚期就已形成,在歷史重大事件中幾乎都離不開玉器。玉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傳世玉器和地下發掘出來的玉器,在中國數量之大、分布之廣令人嘆為觀止。
收藏古玉,在我國更有悠久的歷史。像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玉器,就是商代王室對古玉的收藏見證。歷代文人雅士對古玉器青睞有加,在宋代形成一個高潮,古玉是當時古物收藏金石學的重要品類。素有“宋畫第一”的李公麟曾在朝廷上辨別鑒定過秦朝古玉,他自己也收藏了十多件秦漢古玉。之后,收藏古玉蔚然成風。古玉器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化遺物之一,收藏界、學術界、文博界對它的關注也是由來已久,已經發展成枝繁葉茂自成體系的玉學玉文化學科。
但是,由于古玉造假相對簡單,特別是“金縷玉衣”和“漢代玉凳”的天價神話鬧出了天大的笑話,現在很多人說起古玉,第一句話都是“水太深”,以致經常出現古玉賣不過新玉的尷尬。
談鑒賞:古玉會帶有一定的時代印記
趙利平:中國的玉文化博大精深,收藏古玉,在我國更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玩古玉的人,主要玩的是哪個朝代的古玉?
謝中文:玩古玉首先要分清楚前三代、后三代。古玉的年代分段準確地說,可分為夏商周時期的上古玉、秦漢時期的中古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下古玉。
新石器時代玉器的出土區域多集中在我國東北、山東、江淮、江浙等地,包括了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中以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最有影響力。
趙利平:各個朝代的古玉,有沒有明顯的朝代特征?從古玉上如何發現當時的文化特征?
丘志力:每個時代、朝代,都有它特定的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和文化發展背景,因此會出現不同性質及用途的玉器,它們在材質、造型、紋飾、工藝等方面也會有所區別(部分朝代可能和前面朝代的特點非常接近)。應該說,不同時期的古玉都會帶上一定的時代印記,但不是每件古玉的朝代特征都一定很鮮明。
遠古時期由于玉材稀缺,人們主要將玉石制作成祭拜天地神靈的禮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玉器的工具、禮儀功能逐漸被摒棄,而宗教、象征、觀賞把玩、陳設等功能逐漸被強化。社會生產力水平是決定人們對玉材取用能力及加工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可以從遠古時期玉材的使用、器物類型及形制、紋飾工藝及類型等方面來把握古玉所體現的時代及文化特征。
李麗華:比如說,明代玉器的整體風格粗獷渾厚,有“粗大明”之說。而清代是中國玉器史上的鼎盛時期,新疆玉材大量涌入,工藝水平也日漸成熟。這兩個朝代的玉器的時代特征就非常明顯。
而與現代玉相比,明清古玉在雕琢上比較追求立體感。明代延續元代技術風格,連珠紋上的連珠中心挖成圓的凹槽,突出立體效果,這種技術已經失傳了。現在我們的玉雕和玉飾,都是很平面的,玉飾主要都是佛像、玉瓜等這些主題。同樣是雕只蝴蝶的掛飾,現在只會雕平面的蝴蝶,而放在以前,會做得很立體,逼真寫實性強,眼神很講究神韻。
這除了每個時代的審美都不同外,還跟玉材的成本有很大的關系。以前的運輸工具有限,工匠都是先構思后,再尋找合適的玉材。而現在的玉材那么貴,工匠們都是因材施藝,就著玉材來創作。如果是立體雕,肯定要浪費很多玉材,平面則非常省料。而且立體雕不但耗料,還耗工夫,現代人沒那種耐心,很多人都追求出品數量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