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說,我們并沒有找到所謂“鼻子底下的簡單真理”,或者說,簡單的真理對于我們并不簡單。那么杜尚對于我們意義何在?我們何苦非要去理會這個人,杜尚并不見得領這個情。他對自己一向低調,不喜歡看見自己被頌揚,被抬高。 可氣的只是,這個人活出了一種出眾的美麗,讓我們無法不去動心。尤其是眼下身處人欲橫流的社會,人人活得焦躁、忙亂、辛苦、昏悶。
杜尚的存在方式給了人一種安慰: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好好過,重新活,讓自己從欲望里解放,從追逐中脫身,你可以赤手空拳,無名無位,但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妨礙到你。你可以活出自由,活出瀟灑,活出快樂,活出生命的真意。因此,我們還是得回到杜尚,還是得來探索,究竟“是什么使得他如此吸引人”。
要探索杜尚的為人,必須走進他深深的內心,杜尚這個人最重視心靈,他的生活重心在內部,不在外部。他跟藝術決裂,也在于他看出了,我們所接受的那種藝術,實際在荼毒人心。在做一個社會性的藝術家(有名有利)和心靈自由之間,他選擇后者。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非常清楚,亦非常自信,他從來也不需要向別人說明、解釋、或宣揚自己。他敢于一個人——就像在一條沉船上一樣獨自應付整個局面。結果,他非但沒有被周圍的浪頭打沉,反而在從容和沉默中,把船開進了一個新航道。
就像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畫家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贊嘆的那樣:杜尚一個人完成了一場藝術運動。這一點杜尚自己可能也會同意,他說過:“一個人是有可能克服外在環(huán)境的--就一個人。不是一群人,甚至不是一個流派。換句話說,我又把一個人提出來了,一個個體,一個半人半神的角色,如果他能夠不被可能存在的對立面所壓垮,他應該可以脫穎而出,可以戰(zhàn)勝被大眾所完全認可的價值。我們不知道他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因為這是些非常個人化的素質,它們來自很深的地方,來自個體深深的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