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全局高度,為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我市從1999年開始試點到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在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精心組織下,廣大群積極參與,退耕戶從中得到了很大實惠,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
一、工程規劃實施期限、任務
初期規劃期限為10年(2000-2009年)。1998、1999年為全國試點階段。我市從1999年7月份啟動實施,規劃退耕地造林總面積188萬畝。2007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完善退耕還林政策 的通知》,做出延長退耕還林兌現周期決定,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工程實施期將延續到2022年以后。
二、工程建設完成情況
工程實施以來,我市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任務面積242.15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10.45萬畝、荒山造林119.7萬畝、封山育林12萬畝。工程實施涉及全市7縣區、163個鄉鎮、1699個行政村、34.4萬農戶、133.8萬農村人口。至2007年,我市已先后完成8次退耕還林政策兌現工作,兌付資金總額達14.6億元,其中兌現管護費1.33億元、兌現糧食補助資金12.2億元、兌現種苗費1.1億元。退耕還林確權發證總面積達179.1萬畝,占應發證面積的77.3%,累計發放林權證317493份。
三、工程建設成效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基層干部群眾把退耕還林工程稱為:"最和民意的德政工程,最牽動人心的社會工程,影響最深遠的生態工程"。工程建設在我市也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林木植被資源增多。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至2007年全市新增林業用地100.45萬畝(退耕地),新增造林綠化面積占全市總面積2936.2萬畝的8.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退耕還林后,林草植被覆蓋率逐年提高,全面落實禁耕措施,加快口糧田建設步伐,積極實施生態移民、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減少了對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退耕還林的實施,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種群數量迅速增加。初步顯現山青水秀,人與自然和諧的良好局面。
二是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糧食單產與產值穩中有升。農村林果種植業、畜牧業以及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2007年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總產達到68.7萬噸;林果產業快速發展。1999 -2006年期間,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新建經濟林干果基地達121.98萬畝,其中板栗52.41萬畝,核桃36.95萬畝。林果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礎;帶動了畜牧業和藥業的發展。通過積極推行林藥、林草復合間套技術,建成"二花"等木本中藥材基地36.4萬畝,新發展中藥材12萬畝。因地制宜發展牧草10多萬畝,促進舍飼養殖等農村產業發展,壯大了畜牧業和中藥材產業。
三是政策扶持作用明顯,退耕地區農民收入穩步提高。截止2007年底,全市34.4萬戶、133.81萬人直接從退耕還林政策兌現中受益,累計兌現糧食補助、管護費、種苗費14.6億元,戶均4244多元。全市勞務輸出45.6萬人,年創收14.8億元。200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850元,年均增長6.8%。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2.4%。
四是公民生態意識明顯增強。隨著工程的實施,通過廣泛宣傳,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保護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識進一步增強。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綠化美化家園已逐漸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