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
清洗
去核
金秋十月,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層林盡染的丹鳳縣流嶺深處,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走進林子,會發現村民不停地穿梭林間,忙碌地采摘著那些晶瑩剔透的“紅果果”——山茱萸。
丹鳳縣流嶺山高溝深、石多土少,是山茱萸適生區。山茱萸的果實被稱為“萸肉”。丹鳳山茱萸果大肉厚、色澤純正,藥用成分含量高,被譽為“龍萸”,深受藥商青睞。在廣為人知的六味地黃丸配方中,山茱萸是其中一味重要的配料。據《中華道地藥材》記載,丹鳳縣一帶是我國山茱萸主產區之一。1996年,丹鳳縣被全國名特產編委會評為“山茱萸名鄉”;2000年10月,被國家林業局、中國經濟協會譽為“中國山茱萸之鄉”。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征程中,丹鳳縣山茱萸產業有了長足發展。丹鳳縣寺坪鎮銀洞村黨支部書記查建民說:“在脫貧攻堅之前,我們村的山茱萸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只有1200畝。那時候,山茱萸產業收入只占群眾年收入的百分之十幾。經過脫貧攻堅戰之后,全村的山茱萸栽植面積已發展到2500多畝,其收入占到群眾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為確保山茱萸的藥效質量,使采摘后不受天氣影響而發生霉變,銀洞村有100多戶群眾還自發購買了山茱萸烘干機。”
據丹鳳縣林特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解勃介紹,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山茱萸價格連年上漲,縣林業部門圍繞市場調結構,積極引導林農瞄準市場發展經濟林果,使山茱萸產業步入快車道。到1990年,山茱萸遍布全縣各個鄉鎮,約有3.5萬農戶栽植山茱萸307萬株,戶均年收入1000多元。
因受市場價格影響,山茱萸產業發展呈現波浪式向前發展的態勢。在2000年前,市場價格較高時期,山茱萸是山區群眾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群眾對山茱萸樹的建園、修剪、病蟲害防治、良種繁育等綜合科管積極性較高,山茱萸產量、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丹鳳縣曾有山茱萸口服液和商山紅山茱萸果酒兩大深加工企業,山茱萸產業曾一度輝煌。后來,因受市場價格等因素影響,山茱萸口服液廠在開辦不久就停產;商山紅山茱萸果酒廠生產至2013年,便處于停產狀態,導致全縣山茱萸產業趨于萎縮。
為了穩住這一傳統特色產業,2014年,縣林業局指導成立了丹鳳縣興茂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并與合作社帶領農戶潛心于本土山茱萸品種選優和嫁接改良,培育發展本地優良適生品種,不斷提升山茱萸品質。在第十二屆中國中醫藥博覽會上,丹鳳縣興茂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把丹鳳山茱萸推向東南亞國家。2016年,合作社注冊了自己的品牌“長崗嶺”商標,2017年,與四川萬利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將20噸山茱萸肉銷往泰國、新加坡等國。被譽為丹鳳柿子醋“大王”的靳家厚依托當地的山茱萸產業優勢,經過積極探索研發出“山茱萸柿子醋”,銷往西安等大城市。當地群眾還充分利用傳統的釀酒工藝,制作出“山茱萸酒”,讓游客品嘗,備受青睞。
10多年來,在山茱萸市場價格低迷的情況下,各級各部門依然十分重視山茱萸產業的發展,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鼓勵群眾大力發展山茱萸產業。“我已是快60歲的人了,出門到外面打工也沒技術,就在家門口打打短工,利用閑暇時間到山茱萸園子除除草、防防蟲、松松土、擴擴盤。去年由于經營不善,加之市場價格低,200斤山茱萸皮子(干貨)賣了不到5000元,今年,按照村上聘請的技術人員講授的辦法對山茱萸進行科管,收成不錯,能收山茱萸皮子(干貨)500多斤,價錢好,僅這一項可收入1.2萬多元呢!”銀洞村村民周萬民高興地說。
龍駒寨街道南溝村村民周吉華說:“我家有10多畝山茱萸園子,去年產量好,價錢低,收入2萬多元。今年產量和去年相比略微少了一點,但價錢好,今年收入將突破3萬元。”
丹鳳縣國有流嶺林場在駐村幫扶過程中,依托自身優勢,邀請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深入幫扶的寺坪鎮甘溝村,對群眾進行技術培訓,免費向群眾發放涂白劑、修剪工具;投資5.6萬元,對全村1400畝山茱萸進行病蟲害防治,使山茱萸單株產量和品質明顯提升,山茱萸收入增長幅度達25%以上。去年,村民米忠政依靠發展山茱萸收入不到2萬元,今年山茱萸收入超過4萬元;村民米鐵榜的山茱萸收入也由去年的2.4萬元,增長到今年的近5萬元。
丹鳳縣惠南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說:“今年山茱萸豐收了,顆大肉厚、色澤鮮亮,我們從10月初就多方籌資30萬元開始收購山茱萸。投資7000多元購買了4臺山茱萸去核機,合作社每天收購加工鮮山茱萸果5噸多,然后將山茱萸粗加工后發往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
據介紹,目前,丹鳳縣以流嶺山區為核心發展優質山茱萸約12萬畝500萬多株。隨著市場價格上揚,群眾采摘的積極性高漲,全縣120多家藥材購銷戶爭相收購山茱萸,陜西新雨丹中藥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還大批量生產中藥飲片和袋泡養生茶。據初步估算,今年,全縣山茱萸鮮果產量約2.5萬噸,可加工山茱萸肉3000噸。按今年山茱萸肉市場價每公斤70元計算,全縣山茱萸產值2.1億元,綜合產值達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