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縣縣長 李吉斌
(2010年3月12日)
丹鳳農業人口過多,產業結構不合理是一個難題,09年縣政府在吃透國家政策的同時,努力尋求新的扶貧機制,加緊調和城鄉人口比率,根據以前資金分散式扶貧方案的效果不明顯,縣政府及時制定出整合資金,創建扶貧示范點方案,以“龍頭效應”帶動周邊鄉鎮經濟發展的機制,在養殖業和果業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010年,縣政府總結經驗,重新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力求保持全縣個體戶與產業戶同步穩定發展。
丹鳳縣位于秦嶺東段南麓,全縣轄21個鄉鎮、208個村,總人口3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7.06萬人),耕地面積23萬畝,人均0.8畝,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我縣扶貧工作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題,創新扶貧思路,整合項目資金,探索扶貧模式,破解發展難題,取得了新的成效。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確立新思路。丹鳳縣地處秦巴山區,全縣有115個村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偏遠山區,基礎條件差,自然環境惡劣,扶貧開發任務非常艱巨。進入新世紀后,我縣以重點村建設、移民扶貧、信貸扶貧、科技扶貧和社會扶貧為內容的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橫向比較,仍有很大差距。在距十年扶貧規劃完成不足兩年之際,在國家強力推動"三農"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創造性地開展開展好扶貧工作,讓廣大貧困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直是我們深思的問題。2009年初,我們在吃透國家政策,開展縣情調查,分析縣情實際的基礎上,深刻地認識到,在新的形勢和新要求下,貧困地區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必須解決好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必須在思路上創新、體制上突破、方法上改進。基于這種認識,縣委、縣政府提出了 "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扶持、鄉鎮負責,群眾主體、各方配合,整合項目、捆綁資金,突出重點、整村推進"的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思路,確定每年在每個鄉鎮實施一個示范村建設,明確主體,夯實責任,整合資源,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一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一思路符合我縣扶貧開發實際,調動了社會各方參與和投身扶貧開發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探索新機制。近年來,雖然涉農項目渠道多,但資金分散,單靠某一個渠道資金獨立完成某個項目都有缺口,也難以形成聚集和整體效應。2009年,我們就如何把多途徑到縣到村的項目資金整合在一起,如何有效提高項目支撐和資金聚集效應,如何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具體運作中,一是明確整合主體。制定了《關于加大扶貧資源整合力度,實施區域板塊開發,提高整村推進實效,促進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整合工作由政府常務會統一決策,以政府的權威保障整合工作,著力解決支農項目資金多頭管理、投入分散、綜合效益不高的問題。二是搭建整合平臺。無論支農項目從哪個途徑來,但最終實施地都在鄉村。據此,我們把涉農項目整合的平臺確定為以扶貧開發為重點的新農村示范村,明確要求各部門的項目規劃、資金投入必須優先向新農村示范村集中。三是規范整合程序。對建設項目的確定,我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計其功"的要求和"項目跟著新村報,資金跟著項目走"的思路,采取鄉鎮據實申報、主管部門核實、扶貧領導小組審核、政府常務會審定的程序進行。四是實行整合監管。確定由監察部門負責、財政、審計參與,對整合方案執行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對整合不到位、資金撥付不及時的單位下達督辦通知,責令限期整改,確保令行禁止。去年,我們選擇貧困面大、群眾積極性高的21個村,把扶貧開發重點村、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移民、危房改造、丹江上游水土保持、安全飲水、農村公路、國債沼氣等20個項目整合在一起,共捆綁項目資金3700萬元,撬動社會和民間資金7000多萬元,使新農村建設投入達1億多元,既調動了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又解決了扶貧開發投入短缺的問題,形成了國家項目引導、群眾投工投勞、抓點示范帶動、集中力量攻堅、整村推進提高、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并重的格局,取得了扶貧開發新進展和新農村建設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