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經濟技術開發區
西部鑫興鳥瞰圖
迪升光電玻璃原片
煌朝真空玻璃項目車間
陜西煌朝鳥瞰圖
商洛經開區規劃展覽館
全自動絲印機
5月的商洛經開區,草木蔥蘢,生機勃發,處處洋溢著大干項目、快上項目的濃厚氛圍。智能車間機器轟鳴:迪升光電公司的智能光電顯示面板生產線開足馬力,衛洛乳制品加工項目生產線加緊轉動調試……作為我市高質量項目建設的“新戰場”,這個年輕的省級經開區從區縣融合的體制機制創新破題開路,到產業聚鏈成群的強勢崛起夯基壘臺,從雙輪驅動的強勁動能持續釋放,再到項目攻堅的全面突破積厚成勢,這片土地已然成長為創新創業的新熱土。
站在蓄勢突破的關鍵節點,商洛經開區緊扣“加快提能級、打造增長極”總目標,充分發揮與洛南縣“區縣融合、一體發展”體制優勢,以“園區提標擴容、產業提檔升級”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抓手,培育產業聚鏈成群,全面開啟以高質量項目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征程。如今,一個以“硅鉬新材料為首位產業,健康食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為主導產業,新型儲能為戰興產業”的“1+3+1”產業體系布局初具規模,在開發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答卷上書寫著新時代樂章。
數據無言,奮進有聲。一組組攀升的數字,正是商洛經開區“聚能攻堅”最生動的注腳。今年,商洛經開區安排實施重點項目26個,其中,18個新建項目有9個開工建設,8個續建項目有5個基本建成。簽約落地電子信息制造項目4個,簽約新材料項目1個、先進制造業項目1個、健康食藥項目2個,新一輪發展熱潮正蓬勃興起。
破局:區縣協同 重構全新格局
獨行快,眾行遠。商洛經開區以“區縣融合”破題,一場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發展變革正蓬勃上演。
5月9日,在商洛經開區迪升光電的全自動絲印車間,光電顯示面板在智能機械臂下完成微米級加工,折射出跨區域協作的光芒。“從山東曹縣到商洛經開區,企業產能提升40%的背后,靠的是‘區縣融合’的體制優勢。”總經理王小釗的話語,揭開了經開區與洛南縣“一家人、一條心”的協作密碼。
王小釗介紹,2024年企業面臨擴產需求時,經開區與洛南縣迅速聯動,不僅通過定向招聘解決40多人用工問題,更牽線搭橋促成其與園區內中視商顯、世泰信科技等企業建立上下游配套關系,構建起“玻璃蓋板—觸摸屏—智能終端”的全產業鏈閉環。
作為全省首個探索“區縣融合”的經開區,這里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構建“市區共建、區縣一體”發展模式:洛南縣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建設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和3000畝青儲飼料種植區;經開區聚焦工業制造,建設2.6萬平方米智能化廠房及配套冷鏈物流設施。這種“養殖在洛南、加工在經開、銷售在全省”的三產融合模式,讓“洛南奶源”變身為“商洛品牌”,帶動3000戶農戶年均增收1.2萬元。
頂層設計的“先手棋”激活協同發展“強磁場”。項目建設上成立保障專班,每周召開聯席會議,創新“雙包抓”責任機制,每個重點項目由區縣領導共同包聯,享受“政策疊加”紅利——迪升光電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了3個月,刷新了“經開速度”。
數據印證著協同效應:“十四五”以來,經開區累計落地跨區域協作項目47個,帶動投資超50億元;迪升光電等9家電子信息制造企業、衛洛乳業等5家健康食品企業集聚發展,實現電子信息產業零的突破,形成10億元電子信息和3億元綠色健康食品產業集群。
“區縣融合不是簡單的地理疊加,而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系統工程。”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彭書旺表示,通過土地、勞動力、政策等要素的跨區域配置,商洛經開區正成為東部企業入陜目的地和區縣協同的“示范樣板”。
聚變:鏈式思維 鍛造產業脊梁
從一片空白到百億級產業集群,商洛經開區以“鏈群思維”謀篇布局,推動企業從“單打獨斗”邁向“協同共贏”,挺起區域經濟發展的堅實脊梁。
在迪升光電企業展廳,智能手機玻璃蓋板、車載中控顯示模組、軍工級通信設備貼片等產品琳瑯滿目。“這些小尺寸玻璃蓋板年產量突破3000萬件,適配華為、小米、蘋果等頭部品牌;大尺寸車載貼片已進入中視商顯等企業供應鏈,形成‘本地研發—本地生產—本地配套’的全鏈條。”廠長邱紅普介紹。
如今,依托光電科技產業園的集群效應,光電顯示面板、TP觸摸屏等智能制造產業鏈已初具規模。中視商顯負責人李海衛感慨:“迪升光電提供的穩定玻璃蓋板供應,讓我們物流成本降低30%,得以聚焦產品研發與市場拓展。”目前,經開區9家電子信息企業協同發力,年產值突破5億元,填補了商洛市該領域的產業空白。
在衛洛乳業智能化生產車間,2條液奶生產線正在進行調試,低溫酸奶發酵罐、超高溫滅菌設備等“硬核”裝備有序運轉。項目以“1+50+3000+3000+300+5+1000”模式構建全產業鏈:1個核心企業帶動50個村發展青儲飼料種植,聯動3000戶農戶,實現年增收3000萬元,養殖場及乳制品生產廠帶動就業300人,同時拉動飼料加工、冷鏈物流等5大關聯產業發展,預計年增財政收入1000萬元。“我們不僅填補了陜南乳制品加工的空白,更通過‘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的閉環,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企業負責人沈浩說。
與此同時,總投資13億元的西部鑫興鉬錸新材料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當中,總投資12億元的中玻TCO特種玻璃項目即將啟動建設。隨著煌朝真空玻璃項目建成投產,中泰等硅材料企業穩定釋放產能,一條“原礦—石英砂—平板玻璃—真空玻璃—系統門窗”的完整產業鏈條已然成型。
如今,經開區堅持依托資源、發揮優勢、全鏈打造,立足硅基新材料、健康食藥(大健康)、電子信息制造、新型儲能等“四大產業鏈”方向,與中能建、中建材、中國玻璃、陜玻協會、重藥、陜投以及高校合作,謀劃硅鉬產業創新聚集區項目40個,秦嶺中藥材大健康全產業鏈項目20個,電子信息智能終端產業鏈項目19個,新型儲能產業鏈項目14個。
突圍:雙輪驅動 激活要素活水
招商引資引源頭活水,招才引智育創新沃土。商洛經開區以“雙招雙引”為引擎,推動項目與人才“雙向奔赴”,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從深圳到商洛,經開區與洛南縣的‘共同招商’政策讓我們感受到了誠意。”深圳坤盛達項目負責人袁靜介紹,企業不僅享受了廠房租金減免、設備補貼等政策,更通過經開區與高校合作的“訂單班”,快速招到20余名本地技術工人。這種“外引項目、內育人才”的雙向發力,正是經開區破解招商引才難題的關鍵密碼。
在招商引資端,商洛經開區以“梧桐樹”般的營商環境廣納“金鳳凰”。既瞄準央企領投的“大象軍團”,也培育產業配套的“螞蟻雄兵”,總投資56億元的中能建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便是“鏈主”招引的典型成果。為提升招商精準度,經開區嚴格落實畝均投資、產值“三五標準”,算好“效益四賬”,創新鏈式招商、以商招商等“五種方式”,嚴把項目篩選“五個關口”,堅決杜絕“六類項目”,實現招商全流程閉環管理。
在人才培育端,經開區堅持“內外兼修”。與西北工業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共建產學研基地,創建秦創原硅鉬產業創新聚集區,新增省級研發機構1個、科技型企業3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零的突破。迪升光電聯合高校開發的AI視覺識別程序,將產品良品率提升至96%;衛洛乳業與南京衛崗乳業共建研發中心,推出富硒酸奶等六大系列產品,切實提升市場競爭力。
為護航企業落地生根,經開區推出“硬舉措”優化營商“軟環境”。組建領辦代辦服務團隊,提供從證件辦理到法律咨詢的全鏈條服務,今年已為10余戶企業代辦80余項業務;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開發設備抵押貸等金融產品,打造“金融信用、融資便利、投資放心”三大服務專區;出臺“親”“清”政商交往“雙十條”,開放公用設施,組織企業交流活動,營造互利共贏的發展生態。正如億志鑫業負責人陳金壽所言:“在這里,我們感受到高效服務與人性化關懷,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攻堅:機制護航 刷新經開速度
項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為確保重點項目高效落地、快速推進,經開區以精細化管理為核心,推行“五個一”工作法——一個重點項目、一名包抓領導、一個服務專班、一套定制方案、一本進度臺賬,實現全流程跟蹤服務。
在衛洛乳業廠區,智能化冷庫等已建成,廠區外35千伏變電站、污水處理設施等12個基礎設施項目同步投用,為企業投產筑牢保障。這種“硬件+軟件”協同發力的服務體系,讓企業切實感受到“店小二”式貼心:迪升光電落地時,經開區協調解決用工、物流等8個難題;衛洛乳業建設中,專班全程代辦21項審批手續,審批時間壓縮60%。
制度保障是項目推進的“壓艙石”。經開區出臺《采購管理辦法》《合同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措施,嚴格踐行項目建設“五制”要求,從設計預算到招標決算,全流程依法依規操作。同時建立風險排查機制,謀事在前、防患未然,為項目落地筑牢安全防線。
在迪升光電半成品加工車間,五軸聯動激光切割機以微米級精度雕琢玻璃原片,日均產出突破10萬片;衛洛乳業產線設備開足馬力高速運轉,日產乳制品10萬盒。機械臂精準起落的嗡鳴、傳送帶持續運轉的律動,交織成激昂的生產進行曲。從精密電子元件的“智造”到民生乳品的“質造”,經開區企業以分秒必爭的勁頭、精益求精的標準,將技術精度轉化為產能速度,用火熱的生產場景詮釋著“經開速度”的澎湃動能,讓高質量發展的脈搏在每一次設備啟停間強勁跳動。
數據是實干的最好注腳:“十四五”以來,經開區累計實施重點項目53個,總投資147.96億元,完成投資33.54億元;2024年全市重點項目觀摩活動中,上半年、下半年分別斬獲第一、第二名,管委會榮獲市政府2024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突出貢獻獎”。今年1—4月份,預計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1.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2%,招商引資實際使用內資增長238%。實現首季“開門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商洛經開區正以“聚能攻堅”的奮進姿態、“鏈群融合”的產業生態、“區縣聯動”的協同優勢,繪就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未來,經開區將以更大力度推進項目建設、更深層次優化營商環境、更實舉措激活創新動能,奮力打造科技支撐、創新引領、改革驅動、開放賦能、人才匯集的高能級承載平臺和高質量發展引擎。
(本報記者 張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