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查看劉莊村香菇大棚災后修復情況
4月24日清晨,山陽縣兩嶺鎮劉莊村的香菇大棚園區里,新換的棚膜在春風中簌簌作響。農戶張洪拴攥著剛收到的理賠單,正帶著工人更換鋼架。
“90750元理賠款3天到賬,比咱預想的快多了,有了這筆錢,30個受損大棚都能修整到位。”這位莊稼漢望著修復中的大棚,眉頭漸展。這場政保聯動的救災行動,始于12天前那場突如其來的9級大風。
4月12日凌晨,睡夢中的張洪拴被狂風驚醒,9級大風像刀子一樣掃過兩嶺鎮,塑料大棚的骨架“咔咔”作響,屋頂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其實,狂風肆虐的不止兩嶺鎮,山陽縣的戶家塬等5個鎮(街道)的農田都沒能幸免:4戶設施大棚的棚膜被扯成碎條,鋼架扭曲得像麻花;3戶農房屋頂瓦片被掀飛,漏下的雨水在屋里積成小水洼。據統計,此次災害造成7戶農戶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萬元。
災情發生后2小時,由縣農業農村局與安盟保險組成的應急指揮部已在兩嶺鎮成立。無人機盤旋在受損大棚上空航拍建模,查勘員踩著泥水逐戶丈量,AI定損系統與人工復核同步推進。“36小時完成7戶核損,預賠付機制讓首筆30萬元當天到賬。”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浪介紹,為不耽誤春耕,安盟保險推出“預賠付+全過程”服務,同時政保聯動實行“查勘定損、技術指導、重建規劃”三同步工作法。
很快,張洪拴等農戶簽署了理賠確認書,當天30萬元預賠付款到賬。針對設施農業修復的專業需求,縣農業農村局同步派出12個聯鎮包抓單位,現場指導加固棚體、更換新型抗風膜。兩嶺村黨支部還組織起“黨員幫幫團”,20多名黨員群眾義務投工投勞,7天時間完成所有受損大棚的主體修復。
“這次救助實現了三個‘零’,查勘定損零遺漏、理賠支付零延遲、技術指導零距離。”縣農業農村局產業辦主任張陽說,為構建長效機制,政府與保險公司聯合推出“智慧農險+”計劃,在全縣設施農業園區加裝氣象監測設備,建立災害預警信息直通機制,持續做好應災防災工作,將應急救助機制轉化為長效保障體系。
在高壩店鎮君子澗村,村民孫俊民的大棚已修復。“保險公司不光給賠錢,還帶著建筑師傅來看房,說這房梁得加固,不然下次大風還扛不住。”他邊掰著指頭算邊說,“報案當天查勘員就到了,5天理賠款到賬,連修復方案都給我想好了,比自家親戚跑得還勤。”
據悉,截至4月28日,7戶受災農戶均已完成理賠手續,30多萬元賠付款全額到位,設施農業修復率達100%。
張洪拴特意在新棚門口掛了幅紅橫幅,金黃的“政保聯手護民生”7個大字格外亮眼。“以前總怕天災砸了飯碗,現在知道背后有政府和保險兜著,咱發展香菇產業的底氣更足了!”他輕輕撫摸著菌棒,眼神里滿是期待。晨光透過棚膜,灑在這片重獲生機的土地上,孕育著新的豐收希望。